:::

兒童人際團體課就只是玩而已嗎?(260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這的確是很多家長及孩子們的疑惑,在團體裡就是討論玩甚麼遊戲、營隊裡也是不斷地玩,及有各式各樣的體驗活動,到底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了甚麼呢?

  就只是玩得開心嗎?孩子要能跟同伴玩得開心,這當中可是有很多的能力需要學習。舉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富翁遊戲為例,從坐在那個位置、挑選哪一顆棋子、誰先誰後……等這些所有權的議題,就需要確定了。所以啦,像:「你擋到我了啦」、「我要跟00坐,不要跟他坐」、「幹嘛幫我弄,又沒有要你幫我」……等在學校常會出現的話,一定也會出現在團體中,這時候就有很多可以處理的議題。於是,孩子們學習的時機來了。

  算數快的,要等算數很慢的;下決定很快的,要等猶豫不決的;謹慎的;要忍受衝動的。對某些孩子來說除了包容度的學習外,他們也在這過程中學習試著自我主張不被影響,或因提昇同伴能力進而提升團體能力以利己的行為。反之,另一群孩子們,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再增加一點點甚麼能力,可以跟同伴有合作性的人際關係。於是,孩子們學習的刺激就這麼開始了。

  至於,接受遊戲有輸有贏的挫折容忍度學習那就更不用說了,偶爾會在一陣大哭跟計較中,孩子們再來認清那就像生活中的有起有落,大家都有過;而且,再安慰自己還好這只是遊戲而已,還有很多次機會可以學習或翻盤。

  所以,在遊戲中的孩子們可是歷經這些翻滾及洗禮,才能夠跟同伴玩的開心的。

  不就是有同伴陪嗎?是的,但在團體中更試圖激發人與人間的相互責任感。當孩子不喜歡同伴的某些行為時,在團體老師的幫忙下,能夠對事不對人的說明原因,讓對方學習,而不是僅有討厭而已。你猜,當一位愛生氣但喜歡朋友的孩子被同伴說:「我不敢坐在你旁邊,因為擔心你等一下生氣時會丟東西」時,衝動的孩子會微調他的行為嗎?多多少少會的,因為他想要有伴。在生活中能被同伴用公道的話刺激,這經驗雖然刺耳但著實可貴。

  當一方考慮自己的心理舒適而自我主張,而另一方考慮自己的同伴需要而調整時,兩邊的學習即各自展開。

  不僅是如此,當孩子抱怨生活中的不公平、無奈、挫折、失落……時,同伴能懂,也加入自己類似經驗的分享,那種有人聽、有人懂、有人跟我一樣的支持感,可是很有療癒作用的。情感滿足了,才是學習怎麼因應及自處的時候。這麼多複雜的情感,因為有同伴會挺他,是得以釋放的。

  這麼說來,要玩得開心是需要孩子能把心門打開,願意學習這些個人性或社會性的能力,所以,可別小看孩子們可以跟同伴玩得開心這件事,這裡面可是很多故事的。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