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扣大帽子(251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旁人是孩子認識自己的重要訊息來源。孩子因為生活經驗較有限,對於週遭的人事物經常需要仰賴身旁的人提供解釋,做為他們瞭解世界的線索。就如同小孩子不會剛出生就知道路上有四個輪子、速度快的物體叫「車子」,坐在裡面可以比較輕鬆地到其他地方,孩子也不會一生下來就知道:不承認自己做的事情叫做「說謊」、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就拿他的東西叫做「偷竊」、看到認識的人沒打招呼叫做「沒有禮貌」……等等。孩子對於自我的認識也一樣,需要透過別人的眼光來瞭解自己是怎麼樣的人。當孩子幫助別人時,受到幫助的人開心的反應、旁人的讚許,都會讓他感受到自己是好的、被肯定的。而當孩子哭鬧時,旁人的不耐、斥責則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好、不受喜愛的。也就是說,旁人怎麼回應孩子的行為,孩子就會怎麼認識自己。而孩子生活最重要的「旁人」就是家長。

  至於我們對於事情的回應方式,則是受到我們怎麼解釋這些事情所影響。比方說,當孩子不小心把東西打破了,但又不想承認時,我們一般會認定成孩子說謊、逃避、不負責任。為了讓孩子知道說謊是不被允許的行為,我們於是採取說道理、責罵、處罰,試圖讓孩子以後不要再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傳達出的訊息是:你說謊,你是不好的孩子,你要改正。接收到這樣的訊息後,孩子可能不想覺得自己不好,因而就用更多方式來證明自己沒有錯,像是編造出其他沒有發生的事情(說更多的謊)、把責任歸給別人等。我們感受到孩子的抵抗,很容易更用力證明孩子有錯、要求孩子認錯。往來之中,孩子也許口頭上不願承認,但已經開始覺得自己在我們的眼中是個說謊的壞孩子,以後更難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怎麼會這樣呢?我們本來是希望孩子能夠學會負責,但結果卻是讓孩子更缺乏自信、更不敢負責。

  假如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想:孩子知道打破東西了,也想要負責,但不知道該怎麼做比較好,又很擔心被處罰、被認為是壞孩子,一時想不到怎麼解決問題,所以選擇了不承認。當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解釋時,其他可能的處理管道就會一一浮現。如果孩子是因為擔心打破東西會被認定為壞孩子,那我們就可以把行為跟人分開,讓他知道犯錯是難免的,他不會因此就在我們的心中變壞。如果孩子是不知道該如何對打破東西負責,我們就可以跟孩子一起思考:東西打破了要怎麼清理比較安全、不會受傷?如果打破的是別人的東西,那可以怎樣補償對方?

  當不必擔心自己會因偶然的犯錯而變成壞孩子,又能獲得幫助解決問題時,我想沒有幾個孩子會選擇承受說謊所引發的焦慮感,而自然會朝向我們希望的「學習負責任」前進。等到孩子練習完負責任,從中獲得成功經驗、提升自信後,這時再跟孩子談說謊的負面影響、人際互動中信任感的重要性,相信孩子也比較聽得進去。

  所以我們看到:當我們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孩子的行為,就會啟動不同的處理方式。如果我們想的是「年紀小小就說謊,長大還得了」,我們就會說教、打罵來壓抑說謊。如果我們想的是「孩子想負責,但還不會解決問題,需要幫忙」,我們就會提供協助,孩子也就有機會實踐我們所重視的負責態度。

  其實這兩種解釋的角度並沒有誰對誰錯,但會決定我們的應對方式,進而形成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因此怎麼選擇就格外重要。下次當孩子又做錯事卻不承認時,我們可以先停下來問自己:我們希望的是什麼?是孩子覺得自己是說謊的壞孩子呢?還是覺得自己是有能力負責任的好孩子?相信絕大多數的家長會選擇後者。那如果目標是培養孩子有負責的能力,我們就要替孩子營造適當的情境,讓孩子有實踐負責任的機會,而不是單純地壓抑不負責任的行為。

  然而想要轉換解釋方式,經常是知易卻行難,因為這些解釋方式是我們幾十年的經驗學習而來,能幫助我們在錯綜複雜的    人際互動中更有效地做判斷、回應。因此如果我們想要調整看孩子的角度,我們就跟孩子學習負責任一樣,會需要長時間持續地練習,才會逐漸得心應手。下次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時,我們不妨試著將步調慢下來,練習先做下面幾件事,幫助自己跳脫直覺判斷,尋找不同的解釋角度,以及可能的處理方式:

一、先瞭解事情發生的經過。敘說事件能給孩子機會練習檢視自己的行為,也可以幫助我們跟孩子安定下來。從孩子描述的細節中,我們也比較容易看見孩子的感受、動機、努力,進而找到其他詮釋孩子行為的角度。

二、將自己瞭解到的傳達給孩子,並肯定孩子已經做得很好的地方。例如:「東西打破的時候,你也嚇壞了,怕被大人罵,所以很緊張。」「雖然你很緊張,但你還是有把打破的碎片收拾乾淨,這樣自己跟別人都不會受傷,做得很好喔!」

三、協助孩子練習負責任、解決問題。家長可以描述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刺激孩子思考:「雖然不是故意的,但別人的東西還是破了耶,那要怎麼辦才好呢?」「如果是別人把你的東西打破,那你會想要他做什麼呢?」如果孩子年紀還小,沒辦法想出方法,家長可以適度給予建議。

  當下次孩子出現不承認自己做的事情、沒有經過同意就拿別人的東西、看到認識的人沒打招呼、因經歷強烈情緒而大聲哭鬧時等行為時,別急著往孩子頭上扣上「說謊」、「偷東西」、「沒禮貌」、「脾氣壞」等大帽子,因為一旦扣上了,這些帽子可是會跟著孩子很久很久的呢!

※陳奕安專任老師(諮商心理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