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班前五,才有禮物?四種幫助孩子學習的替代方案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一次假日在外面吃飯時,隔壁桌坐了一家四口。吃飯吃到一半,媽媽開始數落其中一位孩子段考的名次退步。孩子試著告訴媽媽:「可是我這次還有全班前十耶。」媽媽聽了似乎更生氣了:「前十你也敢講?你下次段考如果沒有全班前五的話,你生日就沒有禮物了。」孩子小聲地說了「喔」。另外一位孩子此時語帶得意地說:「媽媽,我每次都有全班前五喔!」媽媽冷冷地回說:「前五是應該的,以後要更進步啊!要每次都前三名啊!」這位孩子也沉默了。

       如果這位媽媽的目的是要減低孩子的學習動機,那她可說是相當成功。雖然運用獎賞來刺激孩子讀書很常見,但根據表現而給的賞罰卻容易降低內在動機,也就是說以後如果沒有禮物,那孩子可能就不想讀書了。此外,由於名次是與他人比較的結果,因此如果以名次做為評斷孩子表現的指標,我們無疑就是在告訴孩子:我們重視孩子的分數有沒有比同學高,勝過關心孩子有沒有透過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

       那麼如果不用禮物,家長可以如何幫助孩子的學習呢?以下整理出一些近期心理學研究的結果,並提出建議。

一、親子共同設定學業目標

◎研究顯示:如果家長對孩子成績的期待高於孩子太多,對於孩子的成績表現會造成負面影響。

建議
       家長避免直接替孩子訂定學業目標,而是採取與孩子共同討論的方式。家長可能會心想:要是孩子得過且過,說自己有及格就好的話呢?或甚至覺得不及格也沒關係怎麼辦?其實多數孩子都會想要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所以當孩子訂的目標較低時,可能更多反映的是孩子累積的挫敗學習經驗,這個部分就是家長需要先瞭解、支持的。此外,如果孩子目前在某個科目經常不及格,那把目標訂在及格就是很實際的。

二、接納孩子的先天特質

◎研究顯示:先天的遺傳特質對個人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感有重大影響。

建議
       當孩子對學業興趣缺缺時,家長很容易擔心是不是孩子太懶惰、不願意努力?還是老師教學方法太死板,無法引發孩子的興趣?又或是自己沒有好好督促孩子?其實有時並不一定是誰的錯,而是孩子受到天生特質的影響。例如:有些孩子對挫折的反應會比較大,影響到他們持續投入學業的能力;有些孩子則有先天的生理限制(如注意力較缺乏),讓他們較難適應在高結構的課堂情境。此時過度要求結果只會徒增孩子對學習的負面感受,無助於提升學習動機。
       如果家長能展現耐心和接納的態度,與孩子共同尋找符合其需要的學習方式,相信對孩子會有莫大的助益。

三、避免過度說教、造成孩子對學習反感

◎研究顯示:孩子大多知道學習是重要的,但情感因素對孩子學習動機的影響更大。 

建議
       家長面對孩子學業表現不理想時,以建設性的討論取代責備。家長對孩子說的話容易被孩子內化,成為他將來對自己說的話。所以如果面對成績不理想時,家長的反應是指責孩子(家長通常不是要惡意傷害孩子,而很可能是希望激勵孩子更努力用功,但同時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很可能是「我很差勁」),孩子以後碰到類似情形時也容易用同樣的方式對自己,影響自己面對學習的情緒,連帶降低學習動機。並不是說家長要在成績不理想時,也無差別地對孩子說:「你很棒!」而是從與孩子合作的角度出發,幫助孩子檢視挫折事件,從中汲取以後可用的經驗,或是尋求必要的協助。
       而當孩子偶而表現出對學習的負面情緒時,家長不需要過度擔心。就像大人會抱怨工作一樣,孩子抱怨學習的事也是很自然的。況且就連是像打電動這種非常有趣的事,孩子都可能因為遇到挫折而產生負面情緒。這時候家長只要瞭解孩子是在用抱怨調節情緒,還是真的需要幫助就好。不用跟孩子一直強調學習有多重要,孩子早就已經知道啦!

四、教導孩子「智能可增長」的觀念

◎研究顯示:如果孩子認為智力是可透過努力增長的,他們對於學業的堅持程度和內在動機都會比較高。相較於教導孩子智力可增長的概念,以及教導孩子讀書技巧,竟然是前者對提升孩子的成績更有效果!

建議
       家長面對孩子學業表現不理想時,避免過度類推,像是聯想到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可能也不好、以後要怎麼辦……等等。學習過程中有起伏是必經的過程,所以與其抱持著「失敗為災難之母」的想法,不妨提醒自己「失敗為成
功之母」,讓孩子知道:不是現在不好就是以後也會一直不好,只要透過努力和合適的方法,自己的能力就會進步。

  敬請家長們別再拿生日禮物來當成孩子學習的獎懲了。孩子的生日是無辜的啦!

※陳奕安專任老師(諮商心理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