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彼此的需要,親子更融洽(下)──談家長如何做適度的自我主張(260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在上期的文章中,我們討論到如果家長覺得自身權益受到孩子的影響,想要做孩子對合適的自我主張時,可能會碰到急著教道理、想避免成為孩子不高興的「禍首」、不習慣自我主張等阻礙。

       不過話說回來,合適的自我主張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就是以同時尊重、考量雙方權利的方式,對他人清楚表述自己正當的權益,成為進一步溝通協調的開端。例如:在上期文章的小故事中,我對團體的孩子主張自己有權利決定贊助他們的形式,但同時也尊重他們規劃如何用自己的錢、向我求助的權利。當面臨到孩子向我借錢時,無論是責罵(可能扼殺了孩子求助的權利)或忍讓(犧牲掉我自己用錢的權利),除了造成單方面的權益受損外,也較無助於孩子學習需要尊重他人之處。

  當想要做適當自我主張時,可參考以下的要素:

一、表達自己的權益,也就是需要被尊重的事。如果是自己電視看到一半,孩子過來要求要轉台看卡通,家長可以說:「這個節目我已經看一半了,我想要看完。」

二、說出心情,幫助孩子瞭解他的行為所造成的效果。例如:「你現在說要轉台,我覺得有點為難,因為我想讓你看卡通,但也想把我在看的這個節目看完。」

三、提出需要,成為解決未來類似事件的參考。例如:「你可以告訴我卡通是幾點開始嗎?這樣下次我在那個時間如果有想看的節目,可以先錄起來,我們就都可以看到想看的。」

四、同理對方:如果行有餘力的話,同理孩子能讓他們感受到關心、重視,增進親子關係的品質。例如:「我知道你現在沒看到卡通會很失望。」

       在瞭解了適當自我主張的優點和進行方式後,我們可以如何幫助自己跨越阻礙,開始練習這種與我們的習慣可能不太一樣的溝通方式?

一、接受自己受影響的心情,瞭解影響是怎麼發生的
       要自我主張,就須先瞭解自己,否則無從主張起,就容易回到用說教、責怪、忍讓等較直覺的方式。心情會受影響,通常是我們自己在意的事情被觸動到了。當孩子提出的要求影響到我們時,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應得的基本尊重(如:有權利支配自己的金錢和物品、有權利看自己想看的節目)受到侵犯。也有可能是勾起了自己的生命經驗,因為自己小時候不被允許這樣跟長輩爭取權益,都需要忍氣吞聲,否則會招來嚴重的懲罰;或是自己總是會優先考量別人的需要,但因此常常覺得自己沒有被照顧到,現在連孩子也對自己予取予求。家長也可能擔心孩子以後出去也跟人家這樣大小聲,別人會覺得他「沒家教」,意思就是自己沒有善盡為人父母的責任。
       這些心情、想法並沒有對錯,都是我們很重要的部分。能夠清楚覺察並接受自己,我們才更容易瞭解並尊重孩子,也更能將自己的需要用自我主張的方式表達出來,開啟理性解決問題的空間。

二、釐清自己的教養目標,和對應的行為
       瞭解自己的心情如何受影響後,家長需要再次確認教養孩子的方向。我們希望孩子變成怎麼樣的人呢?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差勁、不可取嗎?要孩子跟自己一樣忍氣吞聲、讓別人予取予求嗎?此外,是親子關係重要,還是外人一時怎麼看孩子比較重要?
       家長與孩子的互動,因為長期且頻繁,能夠相當程度地形塑孩子的發展方向,所以我們必須經常檢視自己的教養信念和行為是否一致。如果我們較常用責罵的方式,容易達成的結果將會是讓孩子對自己的觀感負面,誤以為自己一些身而為人的正常需求是不好的,促進孩子覺得需要更激烈地為自己爭取權益,或是往另一個極端發展,變成只能僵化地去壓抑自己、永遠以他人為優先。相信多數家長都並不樂見這些結果。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正視自己的需要,可以清楚表達又不侵犯他人,並以同時考量到自己和群體的方式解決問題,那就需要在家中營造出同樣的氛圍,孩子才能更豐富的效仿、練習機會。

三、重視自己的權益、界限
       家長再怎麼努力用心,都不可能成為孩子隨時可召喚來許願的神燈精靈,不可能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讓孩子永遠都開心。當孩子的需要跟我們自身的需要相衝突時,能替孩子著想是很有幫助的,但不需要永遠將孩子的需要擺在第一位才是好家長。我們尊重和主張自身權益的方式可成為孩子的參考,成為孩子發展溝通協調、化解衝突等能力的基礎。

四、接受衝突是關係中必然會發生的情形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經常源自於需求的相牴觸。而正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便是每天朝夕相處的家人,需求不一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情形。而正是因為朝夕相處,家人間需要更頻繁地面對此情形,絕對不是有衝突的家庭就是不幸福、不健康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可以是關係成長的原動力。如果妥善把握伴隨衝突而來的契機,就能夠更深入地彼此瞭解,有益於共同建構出大家都能更自在地相處的關係。

       如果家長能練習做適度的自我主張,也鼓勵孩子用同樣的方式說出自己的需要,孩子就會瞭解:只是要用尊重彼此的方式,在親子關係中是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此外,孩子也會逐漸知道當自己的權益被侵犯時,可以如何用保護自己又不容易擴大衝突的方式回應。換句話說,既能增進親子關係的品質,又能幫助孩子發展關鍵的人際技巧。是不是很值得嘗試看看呢?

※陳奕安專任老師(諮商心理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