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你有沒有發現……?(230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有一位孩子很喜歡買東西,零用錢常很快就用完,用完了看到喜歡的就又想買,然後就為了這件事常跟父母起爭執,讓父母很苦惱。後來媽媽發現跟電視廣告很有關係。於是有一天,她就跟孩子說:「你有沒有發現每當你看了電視的廣告後,不管你喜不喜歡,需不需要,就會很想買東西。可是廣告上的東西你買了後,這樣你的零用錢就會越來越少,無法買其他東西了。」孩子想想說:「對喔!那我以後看影片(DVD)就好了。」媽說:「可是我認為小丸子及小叮噹是很好的卡通。」孩子說:「還是不要好了,因為中間還是有廣告。」

  這位媽媽幫孩子瞭解自己在買東西這件事的狀況,孩子開始有自省能力。在兒童人際關係團體裡也是這樣。例如每當討論亂哄哄時,老師說:「大家有沒有發現好多人搶著要講話,就會聽不清楚別人在說什麼,我們討論時間就拖很長,然後玩的時間就減少了,怎麼辦呢?」這時就會有人主動出來維持秩序:「不要講話了啦!快討論啦!」

  當孩子發現事情的主導權在自己手上時,就會開始思考我要什麼? 

  當然,或許有人說這個孩子從此就真的不會亂買東西了嗎?有可能會,有可能只是暫時不亂買,但後續發生時可再討論他的困難是什麼。許多孩子自制及持續力不夠強,但這也才叫做孩子!會繼續買有許多因素,不在這篇文章討論範圍。重點是這樣的親子溝通模式,會讓孩子慢慢的學習負起自己的責任,因為他知道自己在該件事情扮演的角色是可影響事件的結果,也因此促使孩子重新想及選擇自己要什麼結果,也因此對自己更有信心。

  但要幫孩子了解自己,有個前提,一定要讓他感覺到不是被指責的,否則一陷入這個思維,有的孩子就會開始爭辯我沒有,或想避開話題。所以口氣、說的內容、表情等等就相對重要了。一般來說,如果能以輕鬆的口氣,只是說具體的現象,而不是偏頗的(例如:「你有沒有發現都是你才會這樣……」,這會讓孩子覺得被指責)接下來要看他有沒有解決辦法,如果沒有,要陪他想辦法。例如我曾小聲的在一個喜歡用哭解決問題的孩子旁邊說;「你有沒有發現你越哭他就越想逗你。因為他覺得這樣很好玩,你要繼續讓他逗你嗎?」孩子停止哭,但也一臉錯愕,因為他不知道除了哭還可以怎麼辦,後來就陪他想了各種辦法,然後選擇一個他可以做到的。例如繼續做自己的事讓他覺得無趣,或用強烈的口氣拒絕他,或請老師幫忙等等。相對的,對於逗人的孩子也是運用類似的方法。

  孩子如果習慣被盯,被指責或督促,漸漸就成了「被動人」,無法靜下心來想事情怎麼會變這樣,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糟糕,明明是他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被提醒,被罵了後,卻還要怪都是大人愛管他們。試著陪孩子一起進行瞭解自己行為跟環境關係的探險之旅吧!同時提升他們問題解決能力,及學習負起責任!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