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乖,我要告訴你爸爸!?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小銘,洗澡了!」沒反應,媽媽繼續又喊了兩三聲,他卻連動都沒動。媽媽想著還有一堆家事待做,小銘還在拖拖拉拉,真是又急又氣,於是使出對他最有效的利器:「你再不去洗,等你爸爸回來,我就告訴他。」這招果然奏效,偉偉放下玩具,悻悻然的走進浴室。

  有時孩子的行為真的令大人傷腦筋,有些大人覺得「我好好跟他講,他就是不聽,我只好抬出一個他比較在乎的人治他。」有的則認為這樣威脅比較快解決問題。這種方式,除了利用孩子害怕的人或鬼怪,有時也會利用孩子喜歡的人。例如,你「不聽話,我要跟你們老師說。」因為有的孩子在意老師,為了不要破壞自己的形象,有時也會聽進去。這些威脅的話一出口,常常還真的有效。這招阻止了孩子當下的行為,還可能避免了讓自己扮黑臉。

  雖然看起來有些好處,可是卻有不少後患。以小銘的例子,本來就因為爸爸比較嚴格,跟他關係比較疏離,可是卻也因為這樣,不斷強化爸爸就是會處罰你的印象,因此兩人關係更難好起來。而對於媽媽而言,只淪為告狀者,更難建立在孩子面前也是教養者的角色,因此會發現越來越叫不動孩子。有些時候,夫妻還有可能因此失和,因為大多數父母不喜歡被孩子害怕,當發現自己被拿來當工具時,難免會不高興。

  除此之外,對於沒機會碰觸的人,孩子可能會陷入莫名的恐懼,最常聽到的就是「你如果……,警察就會把你關起來」,越小的孩子越沒有判斷能力,所以曾看過孩子看到警察就趕快躲起來;或在遊戲室,不斷處理擔心被關起來的恐懼。

  這樣只是暫時阻止了當下的行為,但孩子除了學習到怕爸爸(或媽媽或其他大人)、警察、虎姑婆、鬼等,如果害怕的人不在,或當孩子發現有些威脅是假的時,如何會有自律的行為呢?這樣的方式當然沒有教育意義了。

  如何避免利用孩子在乎的人當教育工具呢?

  首先,瞭解自己使用這個方法的原因:例如沒有其他教養方法?或想求速食方法?或不想讓自己扮黑臉?或是自己不認同這條家規,因此推給對方? 

  教養方法是可以學習的:在教養孩子時,需要的是「教」,而不是「管」。例如當孩子不聽我們說話時,或不照約定時,練習提出我們的困擾,瞭解孩子行為原因,及幫助孩子學習提出他們的困難。例如叫孩子洗澡,卻只顧著玩,沒有回應。此時可以趨前拍拍他:「媽媽在叫你,你是沒聽到,還是你還想玩?」「你還想玩,要提出來跟我商量,而不是沒有回應。這樣我會以為你故意不理人,我會心裡很不舒服。」或者讓孩子學習自我負責,例如孩子在車上想自己坐,卻一直亂跳,可以告訴孩子:「這樣跳,車子如果突然煞車,你會跌倒受傷;且椅子容易會壞。自己坐就不能跳,不然就我抱你,你可以決定。」

  在孩子面前教養態度是一致的:夫妻難免會有教養理念不同的時候,但應該是私底下溝通。而不是因為那是爸爸(或媽媽)規定的,你不遵守,我就告訴他。若是爸爸(或媽媽)很在意的事情,要講的是爸爸(或媽媽)的擔心,而不是他(或她)會處罰你。同時也可協助孩子有困難如何讓對方知道。

  利用孩子在乎的人當威脅的教養方式,或許能短期奏效,但想想速食教養的許多後遺症,還是得三思使用吧!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