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頻道對了,溝通就容易了(246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小亞回家時,跟媽媽抱怨今天在學校,她要出去教室時,被剛好要進來的阿牛撞到手。媽媽回應:「沒關係啦!阿牛又不是故意的。你下次走路小心一點就好了啊!」沒想到小亞開始哭,說:「妳每次都幫別人講話。」

  媽媽好錯愕,怎會變這樣呢?她當時是想小亞手也沒怎樣啊!如果小亞知道對方沒有惡意,心裡可能會好過一點。還有,她也想藉此機會教育一下小亞,她走路一向莽莽撞撞,這次一定也是,能因此得到教訓更好。看起來媽媽想傳遞的好意及教育,小亞不但沒有接收到,反而誤會了她。

  小亞的心情還停留在「我手很痛,我當時嚇了一跳,如果不是阿牛,就不會發生這件事……」等各種複雜心情裡,在期待「被瞭解」的頻道上。但媽媽卻在「若你瞭解別人後心情會好一點」、「我希望你藉此經驗有所學習」的頻道。兩人在不同的頻道上,溝通自然就成了平行線。

  媽媽重新調整,先對上小亞的頻道,於是她說:「妳手還好嗎?需要冰敷嗎?我看看。被撞到時有沒有嚇一跳呢?」「真是不巧,怎麼會剛好兩人都走到門口呢?」

  這時小亞覺得被瞭解了,開始會想聽媽媽接下來說什麼?

  媽媽繼續說:「那時你們兩個怎麼會撞到呢?」

  小亞說:「我就急著要跑出去玩,阿牛也用跑的,我們就撞在一起了,可是他很胖,所以我手被他撞痛了。」

  媽媽心裡竊喜,果然沒錯,說:「妳為什麼那麼急呢?」

  小亞說:「我本來在畫畫,突然想去玩,可是擔心時間不夠,就用跑的。」

  媽媽說:「下次怎麼做不會這麼急,就不必用跑的了?」

  小亞說:「如果下課鐘一響沒馬上出去,就不要去了。」

  媽媽想傳遞的,小亞總算接收到了。

  親子間的頻道對上了,溝通就接上線了。經常用這樣的模式跟孩子溝通,孩子也會耳濡目染,與同儕間的溝通,也會漸漸有所學習,人際關係也會提升。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幼兒遊戲團體(4-6歲)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