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異不等於差勁(220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曾經聽到孩子們這麼說:「跟同學們去看電影,他們都喜歡看恐怖片,但我不敢看,只好跟另外一個同學去逛街等他們,從此以後我就被班上同學歸為遜咖組。」「朋友們都上FB,但我不希望把我的事公布在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地方,他們都覺得我蠻奇怪的。」舉凡與大多數身旁的同伴,做不同的事,就被歸類為遜咖或怪咖一族的例子,屢見不鮮。
       青少年階段,擔心自己和同儕格格不入的感覺更形顯著。因為這時期,他們外在與心理逐漸與父母親分開,這過程所衍生的空虛通常由同儕所填補,因此這個時刻的友誼相較於其他時候來得深刻、密切,並且更渴望獲得同儕的認同。
       看來希望和同儕同一國,是青少年發展中的常態,並不需要駁斥;但是幫忙孩子瞭解同儕有他們的希望與期待,並不代表自己也要跟著跑或繞著走,反之,能夠知道自己要什麼及具備相當的判斷能力是重要的。
       試圖瞭解孩子不想看恐怖片的原因:小時候看了恐怖片,曾經做了很久的惡夢,甚至連累媽媽還要陪自己睡覺,這過程持續約大半年的時間。雖然說服自己那都是特效,不是真的;況且同學也在旁鼓譟表示大夥會陪他看恐怖片,但是自己還是並不想要接受這挑戰。這是孩子能對自己的心情有所瞭解,且對可能產生的結果預先預防,那是自我負責的能力,是值得被肯定的。雖然感覺同學們很失望,甚至覺得被看不起,但那是同學們需要消化的心情,並不是孩子需要遷就的。
       再關心孩子不想上FB的原因:自己曾經因為一件小事就莫名其妙地被同學在FB上留言公幹,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的自己,無從為自己辯解,是後來大家相處過後漸漸瞭解自己的為人,才化解掉此誤會。如果可以當場解決,就不需要在FB上放話;況且不知道別人會如何解讀自己的訊息,若無端地被誇大,無謂的誤解會因而再起,這層層的考慮讓他選擇不用FB此媒介和同伴建立關係。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能力,也是想用積極明朗的方式與同伴建立關係,是值得被鼓勵的企圖。雖然被視為怪,但他只是做了跟大家不同的選擇而已。
       除了幫忙孩子瞭解自己的想法與需要,不因為渴望有歸屬感而跟著同伴跑外,重要的是幫忙他們分化同學的情感是同學要調適,而自己的情感是自己要負責的。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價值觀與信念,更希望留待予孩子思考,那即是差異不等於差勁,若有人不認同自己,那也無損於自己的價值。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