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等是依賴的相反(205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小強媽媽說:自從兒子上國中後,個性改變了,每天都在生氣,不是怪爸爸、就埋怨弟弟害,所有的不順利都說是別人的錯;生活的能力也很低,喝過的水杯不洗、用過的東西不歸回原位,都要別人替他收拾善後。前幾天他竟然指著我說:「為什麼我國一時,你要去當料背仔?」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對我不滿已久。那時候老師很苦惱一些行為不檢點的孩子,害老師無法正常上課,晚自習更是一團糟,我們幾個媽媽自願當義工媽媽維持班上秩序,登記愛說話、不專心孩子的名字給老師,再由老師處罰;當時兒子很反彈,禁止我去學校,我覺得他很奇怪,這又不是壞事,我不能有自己的自由嗎?所以不理會他的要求。他這樣指責我,我很灰心。
       小強媽媽只是在保護孩子的受教權,讓孩子能在好的環境中學習課業,這樣錯了嗎?小強的心裡想的什麼又是什麼?每當父母煩惱孩子的依賴和愛指責的個性時,親子的互動成了雞同鴨講,在對錯間打轉更模糊了問題的本質: 什麼樣的家庭環境才能讓孩子學習不依賴、且能心平氣和說話?
平等是依賴的相反,也是成長的指標。平等的人不但獨立也有對話的能力;能獨力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同時,面對與他人有關的事情,能夠說自己的意見、能聽到對方的想法,並能協調;造成他人困擾時也能調整自己的行為。家人相處中互相有關連的事包括:大家要如何共同使用一間浴室洗澡;共用一台電腦找資料、玩遊戲、上網;共同分擔家事;東西歸回原位,便利他人下次使用;兄弟合用零用錢,要買誰喜歡的東西;為什麼哥哥、弟弟做的家事不一樣;為什麼姊姊的零用錢比妹妹多;弟弟可以隨便開兄姐的電腦資料、拿文具、玩遊戲;姐姐每次洗澡至少一小時,半夜了還吹頭髮,影響家人作息等。如果父母將之視為小事,要孩子不要太計較,或認為孩子成熟些就沒事,一次次的漠視,心情不滿的孩子將會逐步降低對家庭的信賴,也會以語言或非語言傷害家人的感情。或許像阿拉丁以雙手磨擦神燈呼喚出新的可能,相處中的磨擦也期盼能創造一個空間,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為自己發聲、相互對話,在說、聽、思考、回應的過程中,再次找出相處默契的可能。 
       如果小強媽媽肯定對話的重要,在心中會有一個空間,如此將會聽到小強處在媽媽和同學間的尷尬,還有媽媽被同學指指點點的氣憤;或許小強只是想保護自己的同伴關係,不希望好友因媽媽受罰;也想保護媽媽不因被同學歸類和老師一國而被攻擊;親子聽到雙方的聲音才能放下堅持,出現另一種新的可能,如:媽媽退出班級管理,專心協助孩子如何穩定自己專心上課,不受其他同學的影響;或是當一個常常肯定同學進步、只登記表現好行為的義工媽媽。父母能不把孩子當成一個只是需要被保護的兒女,而是一個可以對話的人。如此孩子才能習慣說,也自然聽進父母的建言,學習成為能尊敬家人並獨立的人。

黃倫芬資深社工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