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與理性──家庭會議之後(206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相愛容易相處難,生活中衝突是難免的,不同的價值觀、生活習慣、個人的喜好等,可能會傷了家人的和氣,但也是讓家人再次學習的契機,家庭會議即是提供一個平台,讓相處中的紛歧轉化成長。
       媽媽常因兩兄弟的相處而苦惱。弟弟不時哭著告狀: 哥哥把冰箱牛奶都喝完,我都沒喝到、哥哥一直拿遙控器,我都不能看卡通、哥哥都把衛生紙用完害我大便都沒有衛生紙......;哥哥也很氣弟弟說:他都不去洗澡,每次等我要去洗他才要洗、弟弟又隨便動我的東西,害我找不到,要不然就是把我的東西用完了也不說一聲,害我要用時沒得用等等。媽媽認知到衝突是反映出孩子某些能力的不足,是一個讓孩子學習的機會,因此進行了家庭會議。
       媽媽問兩兄弟:「喜不喜歡這個家? 希不希望每個家人都能生活快樂?有時看到兄弟為了看電視、喝牛奶變得不開心,有什麼方法可以和平共處呢? 」大家各自說了自己的心情後,並提出意見,最後產生了共識:如:
&東西快吃完或喝完時,要問:「還有人要嗎?」並請媽媽再買(合作的能力)
&協調看電視和洗澡輪流的順序(協調的能力)
&拿別人的東西前要先問過對方的同意(尊重的能力)
&最後用完衛生紙時要放一包新的(體貼的能力)
      共識是一個好的開始,如何確切實施更是進入一個過程,家庭會議並不是要制訂規則,讓家人變成警察,抓出違規者加以處罰,而是要相互幫忙、學習。為了讓共識化為真正行動,需要時間,父母的角色更為重要,如;
    一、示範者;將共識化成語言,並不時表達以創造新的文化。餐桌上要吃最後一塊雞肉時,問問家人:「還有人想吃嗎?」或問問「今天是誰先洗澡?好厲害都記得這麼清楚。」
    二、鼓勵者;當孩子表現出好的行為時,給予回應,「謝謝哥哥能主動拿新的一包衛生紙,自己上廁所方便很多」「肯定弟弟長大了會尊重哥哥,不隨便動別人的東西。」
    三、瞭解者:當孩子忘記或回到舊行為時,私底下關心他發生了甚麼事情。如弟弟不自覺又動了哥哥的東西,媽媽可以問他 :「你喜不喜歡和哥哥玩? 如果不經過哥哥的同意就拿他的東西,哥哥覺得你都不尊重他,他就不想和你玩。」有時孩子會提出罰則,做不到就罰錢或取消看電視,父母要明白表示處罰不是家庭會議的目的,並鼓勵當事者想想怎麼樣他可以學習好的行為。也可以問問雙方:「弟弟沒有經過哥哥同意就拿哥哥的東西,要怎麼辦呢?」對哥哥說抱歉的話、為哥哥服務一次(如:幫他倒一杯水或洗一次便當等)或......。即使有罰則,也要讓當事人選擇,如:為了幫助你學習,取消看一次電視對你有幫忙嗎?

黃倫芬資深社工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