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決人際問題,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269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有一個孩子替自己取了一個威風八面的綽號:「大王」。他將「大王來啦~」這句話掛在嘴邊,不時就拿來說說。其他同伴聽久了,開始在後面接著說「掛啦~」。大王聽到後,一方面不甘示弱、一方面「以正視聽」,又再重申一次自己是「來啦」;其他人則繼續回應「掛啦」。雙方就這樣你來我往,誰也不讓誰,聲音一次比一次高,陷入停不下來的循環中。

  我瞭解完情形後,表示大王有講自己口頭禪的權利,其他人也有回應的權利,其實沒有誰有「錯」。只是如果大家選擇無限制地使用這些權利,就會得到一直互相回嘴,進而吵個不停的結果。我問這是大家想要的嗎?孩子們都說不是,會更想要把時間拿來做喜歡的事。

  經過調查,有些人說自己還可以接受聽幾次「來啦」,有些人則一次都不想再聽到。我提議大王記得有哪些人可以聽,如果真的想說的時候,就去這些人說。大王說他願意嘗試看看。

  我再邀請不想聽到的人說明原因。有人說已經聽了太多次,覺得很膩了。所以會想回應「掛啦」,倒不是真的詛咒大王去死,而是希望他不要再說「來啦」。但我反映:如果說「掛啦」,大王就會著急地再說「來啦」,以強調自己沒有掛,所以說「掛啦」反而會促使大王又再說他們已經聽到不耐煩的話。

  於是我們開始討論:如果想要提醒別人不要一直講讓人不舒服的話,要怎麼說會比較有效呢?有人提議「閉嘴」,但有人馬上說這是容易吵架的話,不太適合。經過一陣集思廣益後,大家的結論是:「這位帥哥,我們已經聽膩了,可以請你不要再說了嗎?」(各位應該不難想像,後來所有人都跳過「這位帥哥」,直接講後面的內容。)大王也同意練習:聽到別人這樣提醒他,就不要再繼續說,或去找願意聽的人說。

  我統整了各方願意練習的事項後,肯定大家都有心付出,為彼此的順利相處努力,而非只要求別人改變。我也邀請大家同時練習彼此包容,給對方一些機會,因為每個人培養新習慣都需要一些時間,不可能馬上就變成別人希望的樣子。

  後來如果有人抗議大王又說了「來啦」,我就會回顧大家有上述討論過後的約定,請抗議者直接用說好的方式提醒大王。而大王也幾乎都能在收到提醒後,即不再繼續。這件事就漸漸不再成為爭端了。

  許多在人際中面臨的僵局,如果能像這群孩子一樣,集結多方的智慧來共同努力,採取考量彼此需要的方式相處,將有助於加速化解衝突,營造出更和平、順利的共處。由於並非將要改變的壓力全部集中在一方身上,因而較不容易出現有人覺得過度被怪罪,也就不需多花心力在防衛、辯解、轉移責任上,而是可以更專注在突破共同面對的困境上。

       類似的模式無論是在同儕、手足、親子、伴侶等人際關係中都適用。而在親子關係中的特別意義,就在於家長是孩子最常互動、觀察的模範。如果碰到親子間的不愉快時,家長能與孩子澄清彼此的需要,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問題方式,而非一味單方向地責罵孩子,那麼孩子在與其他人相處時,也較不會任意將困難都怪在別人身上,而是更有能力經營滿意的人際關係。

  承擔起解決的責任並不容易,讓我們跟孩子一同勇敢地學習吧!

※陳奕安諮商心理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