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低孩子被拒絕的挫折感(268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三歲的奇奇跟小萍在玩,兩位媽媽在旁邊閒聊著,突然奇奇哭了起來。媽媽問怎麼啦?沒想到奇奇還沒回答,小萍卻自首:「是我捏他啦!因為他的火車不借我。」……

  六歲的小禎手上拿著一本立體故事書走進遊戲室,四歲半的宗宗看到就靠近動手要去拿。小禎面露不悅的趕緊把書抱緊走得遠遠的。宗宗追著要拿,小禎一把將他推開……

       

  一年級的康康跟哲哲兩人打了起來,老師將兩人拉開問原委。哲哲說康康把他的玩具槍搶走了,康康則很委屈說:「我有跟他說借我啊!」哲哲不服氣大聲回應:「我又沒說要借你,你就搶走了。」……

  這些都是看到別人手上有喜歡的玩具或故事書,很想拿過來玩,產生的衝突。會有這些糾紛,有的是不懂得要「問」;有的是對這個社交技巧一知半解,知道要「問」,但不知道要對方同意;有的則是缺乏等待能力的問題。這些孩子需要藉由所有權歸屬概念,或尊重別人,或等待能力的培養,不斷練習,才能避免人際衝突,所以這也是培養這些能力的好時機。

  但還有一種「借的衝突」來自於孩子被拒絕後的反應。有的孩子被拒絕就接受了;有的會想辦法說服,這些大都沒事。但有的會大哭,或告狀,引發對方緊張;有的孩子會因此攻擊對方,如生氣大罵,動手搶不放棄,或甚至於打人。

  被拒絕會產生一種挫折感,背後的想法,可能是「我再也沒機會可以滿足了」,或「他不喜歡我……」等等。因此會難過,失望是可以被理解的,對於有些大人來說,這樣的情緒要調適都不容易了,何況是幼兒呢?

  幼兒的對話大都很簡潔,例如「XX借我。」對方回應「不要。」然後就結束對話。聽到「不要」這句話,被拒絕的挫折感往往就出現了。其實,這「不要」背後有些隱含的意思,常沒被說出來,也沒被追問。如果多了解一些,衝突大都就會減低許多。

  以上面第二個例子來說,我問小禎為什麼不借宗宗呢?小禎沒回答。我幫她想了幾個可能理由:怕他不還你?還是怕他撕破或弄髒?

  小禎說怕宗宗撕破。我說那他若不撕破,妳願借他嗎?小禎搖搖頭,回應宗宗常弄壞玩具,她不放心。我問宗宗:「你想看書,可是小禎還是很怕你撕破,可以怎麼辦呢?」宗宗說:「那我在旁邊看,然後她翻書,這樣可以嗎?」小禎說可以。之後兩人就一起看起故事書了。

  比較小的幼兒可能無法自己持續這樣對話,但若常常藉由大人協助對話,了解彼此的難處,被拒絕的挫折感就會消失許多,協調能力也會增加。至於年紀較大的小孩,像第三個例子的康康,在被拒後,老師鼓勵他自己問對方原因,然後想辦法解決對方的困擾。後來康康了解哲哲是因為正在玩想像槍戰的遊戲還沒結束,於是他提出等哲哲不玩的時候,再把玩具槍給他的解決辦法,哲哲同意了。隔五分鐘後,他也信守承諾,把玩具槍給了康康。

  當然,也有一種情形,無論如何對方就是不肯借,這時就更需要幫助孩子了解對方的難處,及調適自己。例如「那是他爸爸從國外帶回來的,他很珍惜。他現在沒準備好借給別人,我們要尊重他,就像別人也不能強迫你一樣。你現在除了這個外,可以玩什麼呢?」

  孩子被拒絕的挫折感,若未適當調適,常會引發負面情緒,甚至負面行為;若能試著問問看,了解對方的想法,較能有客觀角度看待事情,才會降低挫折感。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幼兒遊戲團體(4-6歲)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