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理的心,催化孩子解決問題的能量(257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老師,小育打我的頭!」「誰叫他都一直撞我的腳!害我昨天回家走路都很痛!」小育和小辰是經常玩在一起的好朋友,而今天他們之間發生了任何交情夠久的朋友都會發生的事──吵架。

       我問小育:「你是怕今天又被他撞到很痛,所以打他的頭,其實是想叫他不要再撞了,是這樣嗎?」「對啊!」小育看起來對昨天的痛還心有餘悸。

       於是我告訴小辰:「他會打你的頭,是因為他昨天真的被撞得很痛,想要你不要再撞了。不過,我知道你不是故意要害他很痛,只是想跟他玩,而且你頭被打了也很痛,也嚇了一跳,對不對?」小辰點點頭。

       我再問小育:「那下次你可以怎麼辦?」小育說:「我就再跟他講講看,如果不行就找老師幫忙。」「你會怎麼跟他講?」「跟他說『不要再撞我了!』」我轉向小辰:「那下次你聽到他這樣說的時候,可以請你就不要再撞他,換其他方法跟他玩嗎?」小辰也答應。

       我最後幫忙總結:「所以我們約定好囉!下次小育要練習用講的,或找老師幫忙;小辰要練習聽到小育講了就要停、改其他方式跟他玩。」兩人都表示同意。「那你們還有沒有需要對方做什麼?」兩人都說沒有。從此之後,兩人又開心地玩在一起,再也沒有因此找老師協助處理了。

       有些家長可能會懷疑:同理是不是就要接受孩子的一切行為呢?其實「同理心情」和「接受行為」並不相同。就像在上述的例子中,我們可以同理孩子因為生氣、想保護自己而有打人的衝動,但同時不同意孩子真的用打人來解決問題。越能在規範孩子的過程中運用同理心,孩子通常越容易找到有效的方法遵守。同理並不是溺愛、縱容,而是幫孩子有力量站上面對問題的出發點。

       有些家長也或許會擔心:如果同理孩子,他們會不會就以為不用為行為負責了?同樣參考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同理孩子,但他如果真的打人了,還是需要協助他為結果負責,像是跟對方道歉、幫對方拿藥或冰敷袋……等等。孩子藉此練習解決問題、修復關係的能力,也會開始提醒自己下次採取負面效果較少的途徑。這些事情非但與同理孩子不衝突,同理反而能幫助孩子更有意願學習。

       透過同理孩子,我們能提醒自己、也幫助孩子瞭解:人有時難免會做出自己也不喜歡、覺得後悔的選擇,但並不代表這樣就會變成壞人。只要經由適當的引導去思考,他們將來絕對有可能採取更聰明地因應問題。以同理的態度出發,孩子會感受到與我們的連結是穩固的,在比較安心的情況下,就能有更多的心力學習,逐漸在人際互動中更有智慧、更能讓自己和他人在關係中都滿意。

※陳奕安諮商心理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