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常聽許多父母抱怨:『我為孩子花了那麼多心思,他竟然說我不愛他。』為什麼有這樣的狀況產生呢?友緣基金會從許多的臨床服務中,發現:『溝通的方式』會影響到影響到愛意的傳遞!
現在人經常把『溝通』掛在嘴邊,而且也都極肯定溝通的重要性。但是有『溝』是不是真的就『通』了呢?關鍵就是在訊息〈解碼〉上!也就是說,當一方發射的甲訊息給另一方時,如果他之間就真的『通』了!相對的,如果表達的方式讓對方解碼成乙或丙訊息,那麼雖然他們之間有『溝』卻沒有『通』!如下列:
※訊息:我好累!
表達方式:『爸爸好累,不能陪你玩!』
訊息接收者解碼:『爸爸累了!所以不能陪我玩。』
→溝通成功
※訊息:我好累!
表達方式:你很煩喔!
訊息接收者解碼:『爸爸不喜歡我!所以不能陪我玩。』
→溝通失敗
因為溝通方式的影響,讓許多的關懷及愛意再傳遞及解碼的過程中消失了!這也讓我們與週遭親人,朋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離。友緣鑑於『溝通方式』的重要性,逐將一般的溝通交流行態整理為九大類,然後提出親子交流新模式。讓大家能在生活中意識化自己的交流模式是什麼?在親子互動時如何互相影響?進而能用新思維運用有效的交流模式營運彼此的關係。透過這本「親子交流新主張─家庭內互動模手冊」,希望幫助親子相處時能『有溝通必通』,建立更好的關係,提升家庭生活品質。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 廖清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