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瓜得瓜─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需要家長的同理心(258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小勻是位我曾多次有機會相處的孩子。當他碰到很不開心的事情時,通常需要一些時間獨處,幫助自己平復心情,否則他會容易攻擊別人。剛認識他的時候,我花了一段時間瞭解他的自我安定方式,後來就不在他需要獨處時,催促他立即處理衝突事件。

  在一次活動中,有一位同學被不小心打到,立刻難過地蹲在地上,怎麼都不肯起來。小勻在一旁目睹整個過程後,很想要趕快把這位同學拉起來,但拉了好幾次都無效,顯然被拉不是對方當下所需要的,甚至會他不舒服。於是我跟小勻說:「你很關心他,很想幫他趕快心情好起來。不過每個人需要的關心不太一樣,就像你以前跟我說過,你很不高興的時候會想要一個人冷靜一,暫時不想要別人來吵你。我猜他現在可能也一樣,想要自己冷靜一下?」小勻想了一下後說:「好像也有道理。」於是就先去做其他事情,不再堅持用自己的方式,而是等對方收拾好心情、準備跟別人互動時再來找他。

       同理心是良好人際互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被認為是品格發展的必要基礎,相信是多數家長希望在孩子身上培養的特質。當判斷孩子的某些負向行為是起因於欠缺替別人著想時,有些家長會用說道理、要求等方式,試圖引導孩子「變得」有同理心,卻經常適得其反,孩子反而更不肯協調、情緒更激動,甚至引發或擴大親子間的衝突。

       我們不妨先想想:什麼時候我們會希望孩子能同理別人、多考慮別人的心情呢?通常是判斷孩子的行為對別人造成負面影響的時候,例如孩子不顧他人的需要,堅持己見;或是說了容易讓別人不高興的話。但此時如果我們希望的是孩子改變、認錯、道歉……等等,我們也同樣沒有在替孩子設想、沒有同理孩子。

       在我們的文化中,似乎有條不成文的規則:孩子一旦「做錯」,就失去所有被善待的資格;他們「對」的處理方式只有道歉、懺悔。受到同理這種良好的待遇,只有在「做對」的時候才配。因此在看到孩子造成別人困擾時,直覺會是責怪、要孩子道歉……,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不過為什麼指責、要求孩子要有同理心,經常會效果不彰呢?

       當我們在覺得孩子做「錯」時,要同理他們真的是會困難許多,因為我們自己的情緒狀態受到孩子行為的影響。當自己的情緒不穩時,真的很難再去多考慮別人。相同地,如果我們指責、要求孩子改變,孩子收到的訊息可能是「我是不好的」、「爸媽不愛我了」,在這種感覺危險、受傷的狀態中,他們自然也很難同理別人。

       此外,如果孩子身旁的人都要他替別人著想,那孩子理所當然會想先替自己著想,因為感覺不到有其他人在關照他的需要。既然自己的想做的事都受到威脅了,怎麼會有心思去想別人呢?當然是先顧好自己,替自己出征囉!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被瞭解、照顧──也就是被同理──時,心裡才會有更多的餘裕去考慮別人。

       孩子不免有些自我中心的傾向,很多時候是受到發展的限制,並不見得都是刻意的選擇。而孩子同時也具備同理的潛能。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孩子,激發他們更常運用這樣的潛能呢?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我們想要培養富有同理心的孩子,就得用富有同理心的態度與孩子互動。身教的重要性是絕對不容忽視的。家長以有同理心的方式與孩子或他人互動,能提供孩子同理可以怎麼做的示範。有時候孩子可能並非不願替別人著想,但不知要如何做到,最後只有放棄。經過大人重複在不同情境中的現場示範,孩子就較容易藉著模仿來實行。相對而,如果孩子的週遭世界只有命令、指責、順從的範本,那學習同理的機會就很有限。

       另一個協助孩子的方式,是直接提供孩子發揮同理心的線索。孩子除了想像力以外沒有其他超能力,對情緒的認識還在萌芽,常常要釐清自己的感覺都來不及了,我們實在不宜過度期待孩子有「心電感應」的能力。同理心就是瞭解他人想法、情感,因此我們可以直接把這些訊息提供給孩子,幫助孩子建立人際互動的資料庫,以後更容易快速判斷。例如我幫小勻看見蹲在地上的同伴可能需要獨處;或是當孩子說了不恰當的話時,告訴他:「聽到你這樣說,我覺得不太舒服。」這個方式放在同理孩子後會更有效,因為就如同前述,當孩子感受到被瞭解、被照顧時,才會有更多心力認識別人的內心世界。

       曾經有一位媽媽與我分享她努力練習克制罵孩子的習慣,改成先瞭解孩子的過程。我好奇地問她:是什麼讓她願意如此努力練習不同的方法呢?她的回答讓我很感動:因為她想要孩子成為溫暖、有同理心的人,所以自己也就決心朝此方向前進。家長同理孩子的努力不僅能催化孩子同理的潛能,也會幫助親子關係更融洽。我想這是家長在人際成長上能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陳奕安專任老師(諮商心理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