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協助兒童有好的人際關係(226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曾經有個家長帶著好氣又好笑的心情分享孩子的學校生活:剛上一年級的小齊每天都會分享在學校發生的趣事,有一天放學媽媽接他時,他很開心地指著一個小朋友說:「他是XX,是我的好朋友。」之後又指指另一個站在遠處的小朋友說:「他是XX,也是我的好朋友哦。」接下來又不停的介紹了他的幾位好朋友,媽媽心裡也頗為小齊高興。但之後從老師處得知,原來小齊在學校並沒有朋友,會那樣說只是想讓媽媽覺得他是個很棒的孩子。

  姑且不論小齊是否在交友方面有困難,但這透露一個訊息:孩子覺得有朋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有很多朋友更代表著我似乎具備某種很棒的能力或特質。相信這也是為人父母所冀望的,因為好的友伴關係代表有孩子好的人際應對及社會適應能力。那麼,哪些面向或能力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呢? 

與家人的關係
  若母親(或照顧者)在嬰兒成長過程中,敏銳地感覺出嬰兒的需求,「該給時要給」、「不該給時不要給」,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與母親(或照顧者)的關係是一個人在進入人際關係的起始點。當孩子有「被愛是基於身為人的權利」,能在接納及包容的狀態下成長時,即能跟大人間維持成熟、雙向的給與取的關係。

  孩子能在生活中體驗到:「大人會聽到我的想法」、「即使我的需要沒辦法當下滿足,但是我的心情是會被考量的」、「我做的不好,大人不會因此不喜歡我或不要我」……時,他們就可以從這個穩定的關係中產生對人的信任及對關係存續的信心。

  帶著成長環境中未滿足的經驗不自覺地跟身旁的人相處,一定會阻礙與人的互動,呈現適應不良的狀況。如:認為自己的需要常常沒被聽到,當同伴沒有聽到他的想法時,就會發怒,馬上像刺蝟一樣準備反擊;因為擔心做的不好就不會被喜歡,遇到挫折時就會翻臉不玩。

  除了與大人的相處外,兄弟姊妹間的相處也影響著孩子的人際經驗:大的要讓小的,小的要聽大的……,當帶著這種想法與同伴互動時,不平衡的互動關係也會影響跟朋友間的相處。當孩子在家庭中能有包容、公平的被善待經驗時,喜歡這種感覺的他們自然能抱持著這種互動方式與同伴相處,哪個小朋友不想親近這樣的孩子呢?

與自己的關係
  孩子喜歡自己嗎?可以欣賞自己做的很棒的地方,也可以接受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嗎?遇到不如意時,孩子可以自我安定嗎?很多孩子常常沒辦法接受自己,眼睛一直看著其他表現很棒的人,拿別人的優秀來要求或苛責自己,呈現眼高手低或自我貶抑的狀態。跟他們相處的伙伴常常很挫折,因為無意的一句話或一個眼神就會激怒他,彼此間常瀰漫著緊張、較量的氣氛。

  當這些孩子能接納自己(我有很棒的地方,也有不滿意的地方),確定自己的方向時(我也希望有他的能力嗎?那麼我可以做什麼事呢?從哪一點開始學習?)他們才會有能力感,增加對自己的滿意度。

與同伴的關係
  良好的人際關係,跟是否具備良好的社會技能有很大的關係。這個世代的孩子,因為少子化、小家庭傾向普遍,且孩子們多偏重個人性活動(才藝的學習、電視、電腦……),種種因素的影響,與同伴間的互動機會變少了,社會能力的學習刺激也不多。在生活中常會發現:其他小朋友還在講話,孩子就插嘴講他也想要講的事;當同伴在遊戲,孩子在一旁看不知道怎麼加入同伴;同伴很開心地分享自己的趣事或是得意的事時,孩子卻說:「那又沒什麼!」這些不適應的行為都會讓孩子的人際關係大受影響。良好的社會技能涵蓋多種能力:能夠明朗地提出自我主張、能夠傾聽別人說話、能回應別人的話並持續話題、能拒絕同伴不當的要求、能察覺同伴的情緒…,這些看似基本但卻又重要的能力是需要學習來的。

  以小齊的例子來說,如果媽媽可以先理解小齊渴望交友的動機,幫忙小齊確認交新朋友有很多能力需要學習,如:打招呼、聽朋友在說什麼、朋友聊天時加入話題……。哪些能力他已經有了?哪些可以再學習?希望從哪項能力開始練習?想先對哪一個同伴練習呢?當小齊嘗試過了,鼓勵小齊做的很棒的地方,並瞭解當時同伴的回應是什麼,滿意嗎?下次再多增加一點什麼東西會更棒呢?

  大人也可以從側面的觀察來幫忙小齊,如知道小齊常插話讓人很困擾,這時需要幫忙小齊瞭解這會影響他跟同伴的關係,為了跟朋友關係更好,小齊想練習聽完別人在說什麼再加入話題嗎?甚至當生活中小齊能聽別人說話時,能當下予以肯定,常常讓他瞭解這麼做有利於自己的人際關係,這樣小齊的人際能力自然被提升了。

  此外,當大人在幫忙小齊的時候,他能夠瞭解大人是要幫忙他而不是要指責他嗎?這時親子關係就非常重要了,若親子間有穩固的信任關係,孩子將視大人的介入為善意。而當小齊急於有所結果時,若能安定他慢慢來,有些事情需要較多時間學習,並不是他不好。小齊或許較能接受自己,有較多的能量來面對交友的挫折。

  曾經聽過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一群刺蝟在寒冷的冬天為了取暖圍繞在一起,牠們越來越靠近,可是太靠近時會刺到對方;為了避免疼痛又逐漸散開,但卻因此冷的發抖,於是牠們又慢慢靠近,這個過程循環幾次後,終於找到最舒適的距離。」人際關係就像是刺蝟取暖的行為一樣,是需要磨合與學習的,孩子也會透過尋找最適合的親近方式與距離的過程中,確立人跟人間的互助或相處之道,這門學問可是廣闊、無止盡的哩!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