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解孤單的感覺(222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為了避免與旁人有格格不入的感覺,努力掩飾真實的自己,壓下心裡的想法,僅是期待能和他人搭上線,設法讓自己歸屬在某一團體或某個人的伴之中,因此,選擇委屈、逆來順受,或被渴望有歸屬的心意驅使而去做不正義的事。這最終的原因,是因為無法忍受孤單或與他人疏離感覺。
       生活中不自覺就會出現孤單的感覺:看著旁人有伴形影不離,甚或群聚一起分享事物、嬉笑怒罵,那種相對性的孤單感不自覺就會油然而生;也或者因為與眾不同的特質或外在條件(表現極好、極差,被大人過度關愛…),不自覺就被隔離和排除在眾人之外,被孤立的感覺也會瞬間竄起。
       我曾經聽過一個孩子分享他的國中生活經驗,帶著國小當幹部經驗的他,進入國中後對於任何事物總是積極發言,但他發覺同學漸漸離他越來越遠。分組要找組員的時候,他總是找不到夥伴,通常都由老師安排小組。更換教室上課時,看著同學們成群結隊地往下一堂課教室前進,為了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是一個人,他默默地跟在一群同學後面,臉上帶著微笑,因為這樣會讓外界覺得他們是一起的。
       因為不想孤單,努力地找取機會排棄孤單,但是心裡的孤單感仍是頑固地存在著。存在主義的心理學家提到,基本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尤其是當我們體認到不能依賴任何他人來認同自己時,孤獨於此產生。寂寞、孤獨、不安..都是令我們很難克服的感覺,我們僅能學習和它們相處,必且知道我們也握有和他人建立關係的決定權和機會。
       那位孩子之後談到,或許因為他的中肯發言影響到多數同學的權益,且不自覺讓自己成為老師的左右手。尤以在青少年階段想聽自己的,不想聽大人的心情全部都被投射到這位「老師」身上,被視為「老師」的他會被同學隔離是件理所當然的事。了解同學這種心情,他減少自己的發言,但去做自己覺得對的事,而不是讓自己的言論結果,成為班上都要去執行的規定。
       更重要的是,他一樣發展他的同伴關係,但僅是和一、兩位同學好,因為他覺得在學校裡有幾位可以聊天的伴就夠了。分組的時候,即使跟不同人在一組,他也試著告訴自己:「能跟不同的人合作也是個學習。」不僅如此,他也常對自己說:「最糟糕就這樣了,我還是能把國中念完的。」說也奇怪,帶著這樣的心情過了國二,進了國三後,漸漸地好友竟越來越多。他自己歸因是同學慢慢認識他的為人,不把他當成是「老師」了。
       學習和自己相處:直視並接受自己的孤單感,知道自己行為的原因;之後去發展對自己有意義並且健康的人際關係,這也是心理學家認為排解孤獨的最佳方向。雖然是個難受困頓的經驗,但還是需要學習調適的,這也再次地確認人的孤單,絕對不是僅依靠外界就可以化解的。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