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經一事 不長一智(201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一種高峰經驗,拜工作所賜,我常見識到孩子們享受著這樣的經驗。小安苦惱著同學突然不理他,但是隔幾天,他又笑嘻嘻的談著他們做璧報的事,原來,他直接找朋友把事情說清楚,回復了友誼。有同學會突然推開廁所的門,惡作劇一番,平平擔心到一直憋尿,之後他竟然約了好朋友一起上廁所,互相把關確保安全。孩子們的內在擁有解決問題的潛能,但遺憾的,有些孩子失落了這樣的能力。
       照理說,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隨著認知能力的增加及經驗的擴充逐漸提升,但關鍵是動機。
       主動解決問題的孩子,他們的共通點:不怕問題。例如玩具弄壞了,他想的是為什麼會壞?怎麼修?團體合作成績不佳,他想的是發生什麼事?怎麼解決?解決不了,他也會尋求協助。這樣的經驗不斷累積後,他的問題解決能力自然越來越好。
       被動的孩子常是害怕面對問題。他們將問題與自己劃上等號,或擔心有不好的結果。玩具壞了,他認為:自己太笨、我做不到、完蛋了,又要被罵、被處罰了等。馬拉松比賽班級成績不佳,他直覺閃上的念頭是:我跑得不夠快,害班上不能得名、我又不是強棒,我跑快一點也又沒有、我慘了,等一下又有人要發脾氣了等。否定的自我概念和負向的思考模式,讓孩子失去能量。但是,為了保護自己最後的尊嚴,障眼法就自動出籠。有些孩子習慣於走開,心理想著:那又不關我的事或是假裝沒發生什麼;有些孩子馬上找救兵,也是,跟著別人做就不會錯;有些孩子怨天尤人,千錯萬錯都不是我的錯;有些孩子衝動行事,草草解決,趕緊過關了事等等。
       什麼是問題?對「問題」的想法影響了孩子動機的強弱。當問題產生時,父母首先可以做的是,讓孩子知道不是「你」有問題,而是「這件事」需要解決。
       其次,要讓孩子自己有成功經驗,包括依據孩子的年齡及能力,適度開放一些問題讓孩子參與,學習1、明確化問題2、有幾種解決問題的方法3、我要選擇那哪一種方法4、結果如何。從不斷熟悉解決問題的模式中,培養自身的判斷力,接受「問題來了」是為了讓事情變得更好。
       最後,讓孩子知道,當我們看不清問題或不知道有什麼解決方法時,我們需要有找人討論的能力,父母永遠是孩子最佳的後盾。
       人生是一連串解決問題的過程。孩子有幸,學會以正面的角度看待問題,熟悉問題解決模式,那麼,問題來了、信心和智慧也跟著來了。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