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勵是用自然與邏輯結果代替處罰(205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A孩子上課習慣講話,老師為了修正他講話的習慣,規定記一次名字,處罰寫課本一遍,A孩子剛開始有收斂,最後依然故我沒有改變。B孩子上課不專心,老師在聯絡簿上請媽媽多加管教,媽媽為了改掉他不專心的壞習慣,用打電動的時間和他交換,剛開始有效,後來孩子的胃口越來越大,如果不答應他孩子就不改變。C孩子經常和同學打架,回家大人會勸他、罵他或是打他,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孩子打人的行為沒有減少,反而有增加的趨勢。

  想必這些家長或老師對孩子的行為感到相當無奈吧,感嘆為何別人的孩子那麼好教,其實大人只是想幫助孩子養成好行為罷了,為什麼效果不好呢?要改變方法之前,大人要先學會鼓勵自己,好讓自己走出挫折的情緒,大人可以鼓勵自己的地方是:「我是個認真的媽媽或老師」、「我很關心孩子」、「只是這個方法不好,不代表我不好」,當大人學會自我安定,肯定自己的用心後,就更有力量找出不成功的原因。

  以阿德勒學派的觀點而言,上面哪些方法屬於「外控」的作法,就是試圖用外力(大人的獎賞、處罰)來養成孩子的行為,外控孩子的行為易讓他們養成不負責任、逃避,是因為行為的養成是大人操控的結果。如何讓兒童變成「內控」,由內而發願意負起自己所有行為的責任呢?阿德勒學派提出用自然或邏輯結果,會讓孩子負起責任,如何幫助孩子用自然或邏輯結果呢?以上面的例子做說明

  A孩子上課講話,自然結果是他會聽不懂上課的內容,邏輯結果是他會干擾其他同學學習,及老師上課的權利,老師可以先關心為何孩子上課喜歡講話的背後因素?是否有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有先從孩子維持幾分鐘沒有講話開始鼓勵。是否孩子都會了?此時可以鼓勵孩子回答問題、當小老師、或鼓勵他們雖然會了,還是認真的聽講。是否聽不懂?如果聽不懂可以鼓勵他聽懂的部分,並問他們可能會回答的問題給予信心。是否等不及要跟同學講事情?此時可以鼓勵他們將想要跟同學講的事情記下來,下課再說,當這些背後動機都瞭解後,就可以結合自然或邏輯結果。

  假設A孩子是因為過動而坐不住,老師結合自然或邏輯結果可以說:「老師發現你已經安靜五分鐘,你是怎麼做到的呢?因為你的專注,我們也可以更專注在學習上,謝謝你的合作。」當大人經常瞭解孩子行為的動機,並鼓勵他及善用自然和邏輯結果,就會幫助孩子成為自我負責的人。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SST教育與班級經營電話諮詢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