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出內在與人際我能感(262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身為父母,您曾經感受到以下的苦惱嗎?「孩子明知道做不到,還硬說自己會,最後弄得自己很挫折,嚷著說都是別人害他的。」「遇到事情就只會跑來找我,要他自己想辦法就會生氣;給他建議,他又覺得不可行,很麻煩耶!」
       「學任何東西都是學到一半覺得難,就吵著不要上了;就拿英文來說吧,他說英文很難跟不上,老師建議他可以從精進班再加強,這樣他也覺得不好,怎麼樣都不行,真難搞定!」
       真的是要幫孩子也不知道該怎麼幫,怎麼做都不對,父母的心好累啊!或許您未曾細想,孩子的心中也在歷經著苦惱。
    

   「我一定要做到那樣,才能讓別人覺得我很厲害。怎麼可以失敗,失敗了很丟臉耶!」

       「我擔心我的方法不夠好,大人提的方法我又做不到。」
       「跟不上大家,對這樣的自己很是失望;要重新來過就是承認自己很遜,更失望!」
       其實,孩子的心理也跟大人一樣的生氣與困惑,因為他們很難擺平那樣的自己。那樣的自己,是對自己過高期待、求好心切、也渴望想被重視;那樣的自己,只是想做好,但是卻天馬行空,或不認為自己有本事可以解決問題;那樣的自己,很快就想要達到目的,但忽略了過程中有很多事是需要靠付出行動才能完成,也忽略了挫折是在過程中必要的存在。糾結在這麼一團團的bug(即電腦中的系統漏洞)中,孩子當然會摸不著頭緒,要如常地使上他們良好的能力很難,會困頓焦躁也是理所當然的。
       還好這些bug跟程式系統一樣,是可以發現並加以調整及修復的。不同的是,孩子將會是自己的工程師,經由認知的重整及不斷地練習,逐漸地減少被這些bug所干擾。他們會瞭解當生活中的問題來了時,就會是個不斷地想、做、調整、完成的流程,完成之後的成就感,由此累積的自信是屬於自己真真切切的自信。我們發現正向心理學家Snyder的希望感理論,正足以引領孩子透過認知的重塑及行動體驗,讓孩子對一件事懷有希望,而為自己設定合理目標、尋找各種可行策略並付出行動,成為自我行動意識高、漸漸對自己有自信的人。
       我們企圖在這次的營隊活動中,讓孩子從成功經驗累積我能感,統整我的好能力,也欣賞並學習同伴的好能力;也讓孩子經歷即使我未必擅長每項事務,但我一樣可以為自己設定可達成的目標,找到我可以發揮的方向,從零到有地完成一件事;更讓孩子體驗在完成大大小小的目標過程中,一定會有各種阻礙:對自我能力的懷疑、重頭來過的不耐、人際相處的磨合、分工與合作的困擾…,但是這些會一個個地超越或是成為下次經驗的參考,而不會僅僅停留在挫折中。那麼孩子們就能由「我知道我要達到甚麼目標」→「我能找到方法」→「我覺得我做得到」的體驗過程中,架構出屬於自己的我能感。
誠摯地邀請孩子們一起來參與這盛夏的個人內在與人際體驗,玩出我能感!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