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的自我主張,從我們的孩子開始學起(271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教養諮詢線上及實務工作中很多家長提到,現在的孩子很沒禮貌或較為自我中心,很多時候是因為只要跟自己的想法不同,就絕對排斥的不成熟心態。但是很有趣的是,當進一步了解時,發現有些孩子在心裡很擔心自己的意見被吃掉、或是認為意見與我不同就等同是在否定我、或是完全僅是考慮自己的想法完全無視外界的狀態,因此表達意見時就變得劍拔弩張或是很不識相。其實,我們認為這些孩子需要練習的是有效的自我主張。

  

  有些時候,即使自己的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狀態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心靈健康狀況突然微恙的周遭孩子們,非常有可能朝自己的孩子投快速直球帶來傷害,這時候我們的孩子除了需要有健康、可調適的內在語言外,也需要有明朗、有現實感的自我主張能力,才能適當的表達自己,進一步影響外界。

  但自我主張是有不同層次的,以下幾個鏡頭即說明不同的自我主張狀況:

例一:桌遊遊戲中,小亮因為被大家在合理的遊戲規則下群起圍攻而積分為零,挫敗的他開始大哭並不斷地訴說:「我不想要得0分、我真的不想要得0分……」,團體裡其他的孩子因為曾有相同的心情,而開始討論:雖然照著遊戲規則玩沒錯,但是這樣一直攻一個人好嗎?

  小亮僅僅是訴說了自己的需要與心情,所以激起了團體中有惻隱之心的討論。試想,若小亮說的是:「都是你們一直攻我,這樣很不公平。」你猜猜看,結果會有甚麼不同呢?

例二:小立提出來的躲避球提議,馬上被小謙否決,小立馬上退到一旁說那我今天都不要玩了。當幫忙小立了解上次他提的意見小謙是支持的,要不要來聽聽看小謙這次不要的原因是甚麼;也幫忙小謙學習提議時,是講自己的意見,不是僅是說不要時,小立馬上接著說:「對嗎,為什麼你不想啊?」小謙隨即表示:「因為你的球很強啊,我怕被你打到很痛,我比較想要打籃球。」小立馬上說:「我會小力一點,而且我們用的是軟球,被打到比較不會痛啦。」小謙試球後表示:「好,那我也想玩躲避球。」

  當協助小立瞭解同伴表達是對事不對人後,他開始能夠學習去關心別人不支持的原因,再整合兩方的意見加以協調,共處之道就協商成功了。試想,如果小立想法僅是固著在小謙就是在說我這個意見不好,委屈到最後,之後再也不提他的意見,並開始遷怒小謙,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呢? 

例三:小恩很氣他提的遊戲版本小敏說不好玩,開始攻擊小敏以為自己很厲害,都是小敏說的最好,別人說的都不怎樣,啊不就好棒棒。當協助小敏意識剛剛那麼說,小恩會有那樣的感覺所以講了這些氣話,確認小敏是在批評小恩的版本,還是有自己的想法時,小敏向小恩表示:「第一個遊戲用你的版本比較好玩;但是第二個遊戲用原來的就好,因為你提的那版本規則太多,我記不住玩不起來。」這麼說完,大家有如釋重負而不是針鋒相對的感覺,也確認以後遊戲規則盡量簡單一些。小恩雖然還在剛剛的氣頭上,但是結束團體時已經主動跟小敏說下禮拜見。

  因為偵測到對方的惱怒,試著說出先考慮對方的自尊感,也考慮自己困擾的主張,一觸即發轉而變成相互理解與確認下次共識。如果,小敏僅是不斷地提出自己的困擾,在氣頭上難以分清楚人歸人,意見歸意見的小恩,會如何維護自尊感而發動攻勢呢?

  我們認為良好的自我主張不僅是講出自己的意見而已,而是能夠依據成熟度與當時需要的不同而有所演進,漸漸發展出如上例所示:能夠講心情不攻擊人、能關心對方背後動機、也能有偵測力地考慮自己也考慮外界的自我主張,這麼一來針鋒相對的氛圍將轉為合作與互助性的人際關係。我們當然沒辦法要求其他的孩子有這樣的能力,但至少我們可以協助自己的孩子朝此方向成長,在這次營隊中,我們將協助孩子們學習並體驗不同層次的自我主張,就讓我們從生活中開始協助孩子實踐吧!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  兒童人際關係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