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子的約定,練習的起點(263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當小火龍生氣時,他目前的直覺反應是丟東西或打人。小火龍的爸媽很氣餒,因為每次都跟小火龍花很長的時間好說歹說,小火龍最後也口口聲聲答應「下次不會了」,但真的到下次還是破壞王上身。爸媽覺得小火龍根本不守信用,都沒有在管約定好的事,愛動手就動手;已經開始懷疑用好好講的對小火龍沒有用,是不是真的要好好給他一頓教訓,才能嚇阻他一直動手下去?

  只要曾經努力用溝通與孩子解決問題的家長,對於上述的情形應該不陌生。在我和家長討論孩子的情形時,聽過的親子約定還真不少:回家先寫好功課,再做想做的事;每天要練多久的鋼琴;一天只能玩多少3C產品;做錯事要勇於承認;不可以未經同意拿大人的錢;房間要維持整齊;做家事;幾點前要上床;在學校上課不可以講話、不可以頂撞老師……。

  由於我們會期待約定的人排除萬難做到答應的事,因此當孩子約定了又做不到時,我們會失望是在所難免的。不過不妨讓我們回想一下自己類似的經驗,因為相信大家都不是完人,也多少曾遭遇跟他人約定好,卻力有未逮的情形。並不是我們不重視跟對方的約定,也不是我們刻意要毀約,但有時就是會發生一忙起來就忘了某些事,或是沒有算準時間就遲到了等情況。此時我們可能會對自己失望、責怪自己,畢竟多數人都喜歡說到做到的感覺。話說回來,其實孩子經常也是如此,做不到答應的事時很沮喪。只是就跟大人一樣,沮喪的心情不一定是用沮喪的方式呈現,而可能是經過一層包裝,轉換成攻擊、對抗、輕視……等等容易讓人誤以為不在乎的外顯行為。

  那麼身為教養孩子的大人,我們想要孩子從這些經驗中獲得什麼呢?我們可以將我們的失望情緒轉化為「沒有信用」、「講都講不聽」等標籤,貼到孩子身上;我們也可以協助孩子從經驗中學習,成為未來調整、有信心做得更好的參考。相信絕大多數的家長會想選後者。

  而如果要幫助孩子從經驗中學習,我們可以從瞭解著手:孩子這次發生什麼事呢?碰到什麼困難?下次如何創造出促進成功的條件?根據我與孩子工作的經驗,當孩子知道有約定,卻又無法達成時,通常有以下幾種可能:

●缺少遵守約定的實際方法:
  比方說孩子很想生氣的時候用講的,但實際碰到不高興的事情時,才發現不知道怎麼講,只好忍耐,到最後忍不住就還是動手了。這時候如果我們能看見孩子有一段時間成功控制打人的本能衝動,陪他一起惋惜最後的破功,並幫孩子練習下次類似的情形可以如何說,孩子未來會更容易達成目標。

●雙方對於約定內容的理解不同:
  例如「手機不要玩太久」這樣的約定,大人心裡想的可能是三十分鐘以內,孩子很可能玩個三小時也不覺得久。因此最好是訂出具體的時間,減少主觀解釋的爭議。約定的內容越具體,就越能夠思考達成的策略。但像是「你今天要乖」這種約定就過於抽象,孩子即便想達成,也可能不盡然知道要做什麼,反而容易變成親子糾紛的溫床。

●實現機會本來就很低的約定:
  像是約定不能生氣。因為生氣很多時後是自然、提供重要訊息的情緒反應,所以約定完全不能生氣就跟約定完全不能肚子餓差不多,不但幾乎不可能實現,就算孩子勉強做到了,也不見得健康。比較適合的約定是生氣時使用代價較小的應對方式,例如:生氣時說清楚自己在氣什麼;真的很想動手就打軟的東西,不打人。

●孩子在約定時沒有想清楚:
  孩子有可能是覺得討論時間過長、有其他更想做的事、想要成為家長心目中的「乖孩子」……等等,因此沒有考慮清楚就答應了。由於事先規劃能力要到青春期尾聲才會成熟,我們在與孩子做約定時,如果能共同推想實行的情形、提出孩子可能會遭遇到的困難,並思考可能的對策,孩子也能從中有所練習。像是孩子如果約定要說實話,但又因擔心會被處罰,所以實現諾言有困難,家長可以建議孩子先說「我會講實話,但請你們不要處罰我」,並跟孩子約好以處罰以外的方式處理。

  特別是對於年紀比較小,各項能力都還在發展初期的孩子,我們可以考慮先不以一般社會的態度來看待與孩子的約定,而將其當成是孩子需要透過多次練習,逐步達到的能力目標。如果是擔心孩子會不瞭解一般人賦予約定的意義,家長可以強調因為是家人,所以願意給他多一點機會練習,而別人對於答應的事沒有做到的人可能會有什麼感覺。孩子在與他人的關係中,也會藉由自然結果學習遵守承諾的重要,像是如果答應生氣用說的,但又一直動手,別人最後可能就不願意跟他玩。最重要的是家長以身作則,自己答應孩子的事,一定要盡可能做到;一時做不到就要說明原因,並積極尋求彌補的機會。如此一來,孩子即能從家長身上學到面對約定的適切態度。

  與孩子進入約定、協助孩子找到學習的目標,這是協助孩子成長很好的起頭。如果我們將這些約定的目標想像成目的地,並與孩子一起研究到這些地方的實際交通方式,思考這次的經驗如何幫助未來的路途更順利,相信孩子會能更頻繁地抵達終點,並從成功中累積自己的能力和信心。

※陳奕安專任老師(諮商心理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