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懂行為的心聲(266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一位導師曾來詢問班上學童的困擾行為:為什麼該學童要偷隔壁同學的筆,但偷了後又不用,把它丟在垃圾桶裡;一位憂心的家長也曾經好奇地問,為什麼他們家老大在外面都不會欺負人,回到家就會打自己的妹妹……。如果把孩子的行為定義為「偷竊」或「欺負」,一定會想要努力糾正,糾正不來就無解,很挫折也很著急。但,若不這麼想,要怎麼看待呢?

  如果看成「孩子莫名或困擾行為的背後,是有某些話要說」呢!

  當這麼問後,導師就想到該學童或許是生氣隔壁同學,總是用老大姊的態度管著她,讓也是有領導慾的自己很不服氣,說不出來的她有可能是用這種方式洩憤。如果是這樣,就有路可走了,導師會想私下關心該學童是否如此,再讓雙方對話,而不是僅是要她道歉,學習自制。

  老大打人的背後又有甚麼話要說呢?家長思考了一下,找出了幾個原因:會不會因為大人擔心妹妹較弱小,所以總會急著或大聲地提醒老大要輕輕對待妹妹,一直被提醒的老大覺得被責怪,就把氣出在妹妹身上;還是妹妹太小都說不聽,不像學校同學還說了有用,因此很挫折的老大就出手了。這麼一來,只要確定原因是甚麼,家長學習更有方法的因應兄妹倆的相處即可。

  因此當孩子問題行為出現時,去思考這麼做背後是有甚麼話要說,總會讓事情出現新的轉機。在團體中,這麼做也是讓孩子相互理解,出現新契機的可行之道。

  一次,一位小女生因為水壺不見了開始大哭,同伴無奈地說愛哭鬼又來了。我問大家如果她的眼淚,有很多心情、還有很多話,那會是甚麼呢?孩子們一一說:「水壺不見了很難過」、「那應該是她很喜歡的水壺」、「是不是怕被爸媽罵」,小女生哭得更難過了,抽泣地表示她已經不見二個水壺了,再丟掉的話一定又要被罵。遇過類似經驗的大家,很有同感的分享自己因為糊塗被罵的經驗,開始能理解小女生著急不安的心情。所以大家一一提供建議,下課後要陪她回公園找、如果找不到要跟爸媽說,自己下次要怎麼做才不會弄丟、爸媽罵的話也是因為自己學不來很著急,不是不喜歡我們……,從不屑變成支援的對象,從奚落變成牽手的關係。

  問題行為的背後,定會有某些動機,能夠去了解,就能撥開一條明路可行;而動機被理解了,人才會變得柔軟,更有能力再回來面對問題。所以,當孩子們困擾行為出現時,師長們,請深吸口氣,打開心胸,再告訴自己:「我來聽聽看他背後有甚麼話要說吧!」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