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時代,父母不可不知的事(下)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承接上篇....

三、哪些孩子容易被吸引:
1.否定性情緒多的孩子:
       兒童成長過程中若經驗到被忽略、過度壓力、不開心,而又缺乏自我調節壞情緒的能量時,會不自覺地依賴電動,經由刺激帶來的多巴胺激素讓心情好一點。如果現實生活中有成人能安撫孩子的心理,孩子不但能穩定下來,更能透過大人的示範,學習自我安撫。
2.缺乏社交技巧的孩子:
        跟同伴在一起感覺焦躁,或是不喜歡衝突的孩子,一個人會感到自在,覺得無聊或寂寞時,數位機器能填補內心的空虛,覺得衝突來了,就下線離開。其實,這些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社交技巧學習,累積足夠的人際好經驗,才能享受人際合作的愉快,並安忍於衝突的張力,學習互相尊重、解決衝突的方法。
四、數位教養守則Do’s & Don’ts
        手機成癮的風險遠高於網路成癮的風險。南韓2013針對小四、國一、高一共163萬人進行調查,發現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危險性遠高於使用網際網路,6.4%呈現網路成癮危險群,17.9呈現智慧型手機成癮的危群。世界其他教育先進國家政府已經透過各種限制阻擋數位帶來的影響,如法國國中小校園禁止使用手機,2010發佈限制幼兒及青少年使用智慧型手機;.美、澳、加、瑞、日,為了阻擋電磁波,也訂定人體保護規範法規來限制電磁波的程度。請聰明的家長慎用數位機器讓孩子享受樂趣,減緩傷害。
數位教養父母可以做的事:
1.以好的親子關係為基礎,發展家庭規則。孩子能感覺自己被爸媽喜歡、自己能和爸媽對話、自己的心情是被理解的,這份好關係,能讓孩子願意遵守爸媽制定的家庭規則,孩子有家庭規則的經驗,較容易習慣家庭中的電動規則。
2.在電玩之外,培養孩子有多元、熱衷的興趣與活動,並有機會享受好的人際經驗。 
3.提供使用電玩遊戲規則,讓孩子明確的知道要遵守那些原則,沒有遵守時會有何結果。規則要前後一致的貫徹。
以下視孩子需要訂定約定: 
1.完成家庭作業(或家務)之後才是遊戲時間。
2.可以使用數位機器的時機和時間,如週末。
3.以設立鬧鐘,協助孩子自我時間管理。
4.遵循媒體分級制。讓孩子知道你會關心他在玩那些遊戲及瀏覽哪些網站,若為暴力或色情網站,很願意理解孩子的想法。
5.裝置監督軟體。
6.防護軟體的使用。 
7.走路時不看智慧型手機。
8.下載軟體或應用軟體要商量,經同意後再安裝。
9.無法做到的結果:回到家後交給大人保管。
10.訂一天是健康守護大腦的時間,如:週六一起去騎車、學校打球、戶外玩或散心。
11.考慮年齡層的特質:
    年紀越小,腦部發達越不成熟,自我控制力越低,因此不建議讓未滿六歲的孩子擁有智慧型手機。父母請收回手機,提供可以開心玩耍的情境。
鼓勵高年級及國中生的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責任感,協助他訂定時間及規則,滿足自主權與培養責任感。
數位教養父母不要做的事
1.不把智慧型手機當誘餌。
2.不讓手機放在孩子隨手可得的地方。
3.放在眼前的問題不說教。
4.吃飯時不看手機,不因此妨礙家人間的互動。
5.父母是孩子的典範,在家也不沉迷電玩、手機。
五、衝突的處理
1.父母的自我安定:「電動規則的存在是要幫助孩子安全且適量的玩,雖不容易,但我仍需協助他遵守規則、管理時間和慾望。」 
2.對期待、規則、越界後的結果,能予以明確的確認及執行。
3.用「利他」的角度具體說明理由,如:
    玩太久,大腦會對閱讀沒有樂趣,也變得沒有創意。 
    適量就好,太過依賴對你們發展有不好的影響,如果你沒辦法自制,大人就需要出面捍衛你們好好長大的空間。 
4.一次關心一件事。如:當孩子生氣的交回手機時,肯定他試圖的自制;而不是另闢戰場,數落他的態度、負向情緒。
5.若孩子超過時間還繼續玩,除了禁止之外的回應:「媽媽知道這遊戲即使現在結束,只要有儲存下次還是可以玩這一輪,我們約定的時間到了,就玩到這邊吧。」 
6.難以溝通時,給予彼此冷靜空間。 
7.清楚堅定告知:能否持續使用電玩是由他的行為能力決定,結果是他自己行為下的選擇。當孩子無法做到時,可以暫停使用電玩,請他培養遵守規則的能力,再來找家長商量恢復使用。
8.接成癮接受專家協助:符合成癮狀態時,為孩子尋求專家協助;若孩子不去,父母自己先尋求專家協助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