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選位置和角色,功課不再成為親子的夢魘(275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這天小恩拿著評量中的一個題目來問我,希望我給他建議。我看了題目後,推測他的困難可能出在他看不懂選項,小恩也證實。由於手邊沒有查詢的工具,於是我大致說明了每個選項的意思,小恩因此可以分辨哪個最正確了。
       不久之後,他又問我另一個題目。這次的題目是要他選出跟題幹意思相同的選項,於是我就先詢問他對於題幹的瞭解。沒想到他解釋完後,就自行找出最貼切的選項了。小安就此完成評量,可以放鬆了。
       要是幫助孩子寫功課都有這麼順利就好了!經歷了突如其來又漫長的防疫停課加暑假,來到九月開學後,孩子玩到不想開始寫功課、邊寫邊玩、要寫的功課忘記帶回家、字跡跟醫師寫的一樣有看沒有懂、三更半夜還寫不完……等等情形,想必再度成為不少家庭揮之不去的夢魘。究竟要怎麼做,孩子才能好好地寫完功課呢?
       實務經驗中,常見有些家長為了引導孩子完成功課,會將自己多年求學、工作歸納出來的寶貴原則(例如:「先做該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傳授給孩子,希望孩子可以依樣畫葫蘆,複製出成功經驗,但如果孩子做不到,就很焦慮地規定、命令、威脅、利誘孩子套用「對的方式」。有些家長則期待孩子每天都要零失誤,因此不辭辛勞地檢查,要求孩子要寫到全對、不夠好看的字就擦掉重寫,只能接受孩子的作業以完美無缺的狀態給老師,結果親子都疲憊不堪。還有些家長視孩子的功課為己任,要孩子對自己承諾何時開始寫,但如果孩子沒有依照時間進行,就認為孩子不守信用,氣得跳腳、找孩子理論,最後可能爭執的時間比寫功課的時間還多。
       上述這些家長都可說是對孩子的功課用心良苦,但卻事與願違,到底是為什麼呢?雖然這些做法都沒有錯,卻容易讓家長的位置插進孩子與功課的中間,造成孩子本來是要為自己的功課負責,卻變成孩子是要對家長負責的情形,最後很可能演變成功課不但沒有辦法發揮出應有的幫助學習效果,反而還成為親子衝突的溫床。
       如果家長想成為孩子面對功課時的助力,即需要思考如何與孩子一同讓功課發揮作用,幫助孩子累積未來能持續使用的知識與技能,而非評斷孩子價值的證據。由於每個孩子的特性、優勢和弱項都不同,因此需要的輔助也不同,家長在孩子身旁扮演的角色是否適切,必須以孩子目前寫功課的情形為基準進行判斷,並沒有單一的標準答案。
       有些孩子組織和規劃的能力較低,可能會需要家長成為「專案經理」,一起確認瞭解作業的要求為何,並區分成符合孩子能力的段落,規劃好寫的順序,用清單(如聯絡簿)協助確認完成的進度,並提供適時、適度的提醒;或是準備合適、干擾少的寫作業環境,增加孩子可用於功課的專注力資源。
有些孩子容易受情緒起伏的影響,這時候家長適合幫忙的角色也許是「啦啦隊」,以肯定孩子已完成之處、適度的獎勵支持持續努力……等方式,營造正向的學習氛圍;以及在孩子因挫折時而沮喪、想放棄時適時打氣,提供孩子再次嘗試的能量。而有一些孩子不喜歡孤軍奮戰的感覺,家長只要能坐在孩子的附近,就能提供無與倫比的心理支持。
       對於一些休閒需要較明顯的孩子,家長如果能成為「楷模」,平時示範進行需要動腦才能完成的事(如閱讀書報、寫日記、計算家中收支)、遇到難題如何解決(如何分析問題、蒐集資料、評估各種解法的效果……)等,相信孩子也能逐漸體認到這些事情都是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效法家長在需要努力時努力、適合放鬆時也盡情享受。
       有些孩子容易因碰到一時無法自行解決的難題而卡關,需要家長設立「支援中心」,依據孩子的需要程度和家長的作息,可以在孩子寫功課時全程開放,也可以請孩子先將能自力解決的部分都完成後,再一次尋求家長協助。
       最後,有些孩子的功課困擾或許跟複雜度較高的議題有關,已經持續了很長的時間,試過許多方法也都未見起色,這時家長最需要扮演的很可能就是「橋樑」,尋求導師、輔導或特教老師、其他專業助人者等資源的協助。
       衷心希望以上資訊可成為家長們的參考,在關心和幫助孩子的課業時,能夠更有依據選擇自己的位置和角色,避免費盡心思卻不慎「擋」在孩子和功課的中間,而是更有意識地發揮符合孩子需要的功能,陪孩子順利地從功課中學習和成長。

※陳奕安專任老師(諮商心理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