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保開心才是好小孩嗎?(264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老師帶大班的小朋友一起玩競賽遊戲,結束後,問大家競賽過程碰到各種情境的心情,包括輸了,沒抽到牌,抓不到人等等。老師發現莉莉所有的回答都只有一種心情,就是「開心」。她是真可以這麼坦然以正面態度面對所有挫折嗎?或是她只懂這個心情的詞彙?可是她在活動進行時,從她的表情動作言詞都顯示她對輸贏是很在意的。至於心情詞彙,之前在上情緒課程時,她是認識一些基本的正負情緒字眼的。老師再深入了解後,發現莉莉以為這是好的答案,也就是她認為大人聽了會覺得她是一個好孩子。她怎會有這樣的認知呢?

  在家裡,莉莉是一個聰明的小孩,有時很貼心,可是有時脾氣很拗,若不順她的意,就會不高興亂發脾氣,有時也不知她在氣什麼。爸媽覺得不能因為這樣就順著她,覺得她的態度需要教育,有空時會跟她說道理,但有時也就會被她屢說不聽惹毛,就會責罵她,或甚至因此處罰她。此時的她常常就開始放聲大哭,爸媽看了更氣,就不理她,最後常在她哭累了收場。

  「我在家裡常常因為表現不開心時,爸媽就會生氣。所以我要說我開心,老師才會認為我很棒。」她內心小小心靈存在著這樣的想法。

  「天啊 ! 這真是天大的誤會。我們並不是不同意她生氣或難過,而是因為她的表達方式影響了別人,經常這樣,我們當然會受不了啊!」爸媽說出了重點,情緒跟情緒表達是兩回事。人有喜怒哀樂是正常的,但如何適當表達及不影響別人是需要學習的。

  有誰不希望自己常開開心心的呢?但有誰可以每一天都整天開心的呢?情緒來時,需要先接受它,了解它,若讓我們心裏不舒服,我們也才懂得怎麼安撫它。或說出來,讓別人了解。這是一個長長的學習課題。

  莉莉已經懂情緒是什麼,但卻否定自己的負面情緒,所以她在學校都只能壓抑著,在家裡釋放了,卻只能讓它到處亂闖,被責怪了,就又一次確信自己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怎麼讓莉莉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及學習表達呢?

  爸媽除了找些有關情緒繪本跟莉莉一起閱讀外,開始這樣試試看:

  首先,他們跟莉莉澄清他們的期待:「妳會生氣、會難過、會緊張,都是很正常的,爸媽也會。但我們希望能說出妳在生氣什麼或難過什麼?這樣我們才知道怎麼幫妳。」

  其次,當莉莉又如以往用不恰當方式表達時,他們就會同理她,讓她除了知道這時的心情內容可以如何說以外,也會覺得被了解,心情也因而逐漸安定。例如:「我知道妳很生氣剛剛摺紙被小狗咬破了。」「爸爸說妳這樣做不對,妳很難過是嗎?」

  接下來,爸媽平常也會盡量以身作則,示範如何表達情緒,例如:「我剛剛看妳拿碗的動作很緊張,因為那樣的姿勢很可能把碗摔破。」
這樣的互動模式日積月累,莉莉在知道可以有負面情緒,及被了解、被安定、懂得如何明朗表達後,在學校逐漸卸下面具,在家裡情緒也跟著較穩定了。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幼兒遊戲團體(4-6歲)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