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也有責任(243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有些低年級的男孩常有個慣性動作,只要被碰到就馬上打回,於是引起一連串的衝突。這樣的衝突履見不鮮,他們當下大多只是逞一時之氣,也沒想後果,對方也是,但往往演變成兩敗俱傷,冤枉的是雙方都還覺得委屈呢!尤其如果大人的處置一直將重點只放在他們不該打人,更會有這樣的心情,反而覺得都是對方的錯。他們也失去機會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才會有真正想要的結果。

  在上次營隊也發生類似的事件。下課時,小凱因為在走道被沛沛輕輕擦撞到,他馬上就輕打了對方一下。沛沛覺得莫名其妙被攻擊,也碰回去。小凱覺得又吃虧了,就再碰一下,但這次帶著生氣,力道就重了些,沛沛不甘示弱,再回打。小凱正好要再回擊時,剛好上課了,心有不甘,一直瞪著沛沛。老師發現了小凱不快的心情,問他怎麼啦?於是雙方還原了上述的事實。當次營隊主題是要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這是一個最好的再次練習機會。 於是大家一起回憶先前已經傳達過的觀念,然後一起看著海報上「當自己小主人,需要思考的事情。」

  老師指著海報第一行逐一問他們:「這個結果是不是你要的呢?」

  兩人都回答:「不是」。

  接下來看著海報的第二列:「你要什麼呢?」

  被碰到急著討回公道的小凱說:「我希望他碰到我身體時要跟我說對不起。」

  覺得莫名其妙被打的沛沛說:「我又不知道我碰到他,我希望他用說的。」

  大家繼續看第三列:「你做了什麼呢?」

  小凱有點不好意思,小聲的說:「我打了他一下。」

  沛沛頭低低的說:「我就打回去。」

  顯然他們已經發現自己矛盾的行為,自我負責的想法已經開始發酵。

  大家看著海報的最後一列:「做什麼可以達到你要的目的呢?」

  老師說:「如果重新倒帶,沛沛碰到你,你會怎麼做呢?」

  小凱很快的回答:「我就跟他說你碰到我了。」

  老師問沛沛:「這時你會怎麼回應呢?」

  沛沛說:「我會跟他說對不起。」

  老師恭喜小凱達到目的了。

  老師問沛沛:「如果下次有人碰到你,不用說的,用打的,你可以怎麼辦呢?」

  沛沛遲疑了一下,已經有其他小朋友熱心的提供意見:「你就問他為什麼打你。」

  沛沛同意這個回答是他可以試試看的。

  小凱說這樣他就不會繼續跟他打架,他也會用說的。沛沛也達到他的目的了。

  有一位小朋友補充說:「你碰到人就要趕快跟他說對不起啊!就不會這樣了。」

  最後老師將場景倒帶,請雙方重新演練新的版本。也謝謝他們願意練習,讓大家可以透過這個機會一起練習當自己的小主人。最後再徵求其他小朋友有沒有類似事件要分享的,也請他們演練,因為真實事件的演練比設定情境更能有深刻的體會。而其他旁觀者雖不是當事人,但因為是身旁人發生的事件,他們可以感受到情緒的起伏,及了解當事者的心情,從而也體會到每個人都在影響著彼此,所以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小主人。

  當然,孩子行為不見得會從此通通改變,可是因為這樣的機會,起碼他們累積了「我可以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信心」,而這樣的機會越多,他們就更增加了當起自己的小主人的資本了。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幼兒遊戲團體(4-6歲)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