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是一種關心(248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這天,小芸提到晚上是阿公的六十大壽,很多許久不見的親戚們都會回來一起聚餐,小蓁好奇地問小芸有跟她一樣大小的親戚嗎?如果沒有年齡相近的會不會很無聊?小芸表示沒有,她是年紀最小的,反正她打完招呼後,就好好地吃飯其他就交給爸媽就好啦。

  小蓁緊接著問小芸:「難道妳們家的親戚不會一直問你話嗎?」這個問句於是開啟了團體分享曾在親友聚餐時與長輩們相處的經驗。在年節與親友聚會,或是跟著父母與長輩們聚會的經驗裡,他們一一分享幾種令他們困擾的狀況:

  「有些大人很愛要求人家,就一直說要笑臉才好看啊,怎麼都一直臭臉,就因為跟大家不熟會緊張啊。」

  「有些大人很愛問人家問題,我不答又怕被覺得沒有禮貌,可是答了以後他就會一直問,比如我回答我念幾年級,他就會問功課很多嗎、有補習嗎….問題都沒停。」

  「哦,對!還有些大人總愛問人家功課,像:考第幾名、你PR值多少啊……這些很尷尬的問題!」

  「有些大人每年都問一樣的問題,你唸哪個學校啊?像我舅舅住南部,對北部學校也不熟,所以每年問每年忘,但我每次還是要再回答一次。」

  「我最慘了,因為比較瘦,就常被說吃多一點啊,不要挑食啊!被一個大人說還好,被很多個大人一起說,真的會瘋掉。」

  「還有些大人會一直說我小時候是怎樣怎樣的,大家就一直笑,超丟臉的,為什麼要一直提小時候的事呢!」

  對他們而言,心裡的不解或為難是:「為什麼大人總認為親近別人的方式就是問一大堆問題呢?」「為什麼有些大人總喜歡倚老賣老勉強晚輩呢?」「為什麼要問人家問題,又不認真記起來呢?」「自己希望低調一點,但總是被一再地注意很難為情哩!」

  理解了他們的心情與想法後,我問他們這些問題心裡有答案嗎?大人們為什麼不在聚會裡好好地跟他熟悉的大人們聊天,為什麼要找他們問一大堆問題或關注他們呢?「知道啊!就是想認識、關心我們吧!」「想讓我們知道他們很友善,對我們的事有興趣啊!」「但也有可能他們也跟我們一樣無聊,找人聊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原來抱怨歸抱怨,他們還是能理解大人背後的那股善意。那麼在那種聚會的場合,什麼樣的關心或善意會讓他們覺得是剛剛好,沒有太大的壓力呢?「就一開始打個招呼,笑一下就好啦。」「離開的時候,記得我的名字互相說個再見就好了!」「要問問題私底下問就好,而且如果感覺人家不想答就不要問了!」青少年階段的他們,過高的自我意識會讓他們以為自己總被品頭論足,因此維持低調是他們認為最安全的姿態;而記得他們的名字打個招呼就是證明他們存在且被重視的方式,這倒蠻符合他們的發展的。

  但是有些大人們沒料到自己的關心會成為孩子們的壓力,當他們覺得很尷尬或不想回答時要怎麼回應呢?當然前提還是要低調,擺臉色又會被臭罵一番那太高調了。「就不回答笑笑繼續吃就好啊!」「就聳聳肩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說』。」「不然就說你問過我N次了,我再回答你一遍。」

  我好奇地問他們,有一天成為大人的他們,當想關心接近跟他們現在一樣年紀的青少年時,他們會怎麼做呢?「應該也是問問題吧!」說完,大家一起大笑。但是他們說他們會適可而止,做個識相的大人。嗯!這真是個不錯的成長方向,我會靜靜期待的。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