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講都講不聽,怎麼辦?(250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明明就已經跟孩子說過好幾次這件事不能做了,跟他解釋原因,孩子也點頭說知道了,但為什麼下次他還是做一樣的事呢?用好好說的沒有效嗎?真的非得用打罵的,孩子才會改嗎?」

  我相信在理想狀況下,多數的家長都是想要好好溝通的。只是如果沒有妥善運用的話,單純口頭說服的方式通常很難有效改變行為,因為人的行為經常會跟所知道的道理有落差。有些我們明知道不太恰當的事,像是吃垃圾食物、一直滑手機、發脾氣……等等,都還是經常忍不住去做。因此除了說道理外,我們同時需要引導孩子學習用正向的行為來替代舊的習慣。請參考以下的方法:

●釐清自己的期待,並接受孩子需要時間學習
  當孩子的行為讓我們不高興時,通常是這些行為違反了我們期待的行為準則。例如:如果孩子因為想要別人的東西,就未經同意直接拿走,違反的準則可能就是:不能這樣拿別人的東西、要尊重別人的物權、想要別人的東西就要用借的……等等。這些準則是我們從數十年的生活經驗中累積而來的。但對孩子來說,他們並沒有相同的生活經驗,所以即便家長講過很多次,孩子還是需要藉由多次的練習,才會逐漸内化這些準則。所以孩子會做出不符我們期待的事並不奇怪,因為他們只是在走必經的成長之路而已。

●將期待轉換為具體的正向行為
  由於孩子的抽象思考能力較受限,因此家長如果能將準則轉換為具體的行為,並且在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的同時,也一併讓孩子知道「可以怎麼樣」的話,孩子就會比較容易遵行。例如:如果告訴孩子「要尊重別人的物權」,那可能年紀較小的孩子就不容易理解。而如果只說「不可以拿別人的東西」的話,孩子也不見得會知道可以做什麼比較好。相對地,「如果想要別人的東西,要先問過對方」就是比較明確可行的方向。

●孩子做到的部分就給予肯定
  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關注和肯定本身就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獎勵。而因為孩子的正向行為不太可能一次全部到位,所以不需要等到孩子完美演出時再給予肯定。例如:如果孩子有先試著跟對方借了,但是對方不肯借,孩子因此大發脾氣,出現其他不當行為的話,這時候我們很容易被最後出現的不當行為所吸引,而忽略孩子已經(1)有試著跟對方用借的(2)沒有直接把對方的東西拿走了。所以在處理孩子不當行為的同時,我們也要正視孩子這次能做到這兩點,是有進步、很值得肯定的。
  肯定孩子時,如果能將孩子具體的行為以及相關的感受描述出來,孩子就會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怎麼做是合適的,也會逐漸把這個行為列入將來行動時的選項。例如告訴孩子:「你現在想要我的東西,可以先跟我借,我覺得你好尊重我喔!這樣我也會願意把東西借給你」,孩子就會知道用借的會讓對方高興、增加自己借到東西的機會,以後自然就會多用借的。
  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誇不得」,一誇獎後孩子就會鬆懈、脫軌……等等;或是認為孩子表現出適當行為是「應該」的,所以沒什麼好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孩子出現正向行為的時候家長都沒反應,只有在出現負向行為時家長才會關注,這樣等於是變相地鼓勵孩子多出現負向行為。對多數孩子來說,只要跟家長有互動,即便是負向的互動,都遠比沒有互動來得好,因此家長需要在孩子表現出正向行為時給予即時的肯定,否則孩子就會無形中覺得只有用負向行為才能引起家長的注意,那負向行為會持續就一點也不奇怪。

●把道理放在孩子聽得進去的時候再說
  說道理還是有需要的,但要選擇適合的時機說才有效。在孩子出現負面行為的當下,家長要避免馬上說教。因為人的大腦在經驗到強烈情緒時,會比較難處理需要思考的內容,所以這個時候說道理會事倍功半,孩子是真的會「講不聽」的。此時家長可以考慮先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釐清孩子行為的動機,並讓孩子瞭解行為對自己的負面影響。等到孩子因感受到同理支持而情緒穩定下來後,這時才是討論道理、解決策略的有效時機。而在進行討論時,由於要孩子一直聽他們可能會覺得很無聊、不耐煩或放空,所以家長可以考慮先把問題拋出來,在親子間共同腦力激盪。等到孩子有結論時,家長再做適度地調整、教導即可。

  如果您現在正為孩子講不聽而感到沮喪、苦惱的話,我想要先告訴您:在孩子出現不適當行為的時候,還願意持續與孩子溝通,其實就已經相當難能可貴了。孩子有像您這樣不輕易放棄的家長,是很幸福的。而您只要將心力放在調整與孩子的溝通順序,並仔細觀察及肯定孩子的正向行為,相信孩子就會逐漸朝您期待的方向學習、成長的!

※陳奕安專任老師(諮商心理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