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防止孩子鬧脾氣?(253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最近在一位治療師的臉書專頁上,讀到了一句讓我不禁莞爾、卻又覺得相當有道理的話:「家長的功課不在防止孩子鬧脾氣,而是在於防止自己鬧脾氣。」教養孩子是充滿挑戰的課題,因為很關心和在意孩子,希望親子之間能和樂相處,又希望孩子能學習良好的行為,所以在教養的過程中經常需要身心全然的投入。也正因為在意和投入之深,當面對孩子好言相勸卻屢勸不聽、在不適合的場合大哭大鬧、用攻擊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等等「鬧脾氣」的行為時,我們有時難免會覺得遍體鱗傷,忍不住也被激怒,跟著出現破口大罵、體罰等情形。

  仔細想想,當我們破口大罵或體罰孩子的時候,其實也是在「鬧脾氣」啊!那在我們「鬧脾氣」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當人處於負面情緒的時候,比較容易注意到負面的事情。也就是說,當人在生氣的時候,經常只看到事情有問題的部分。而如果看到的都是問題,就會視孩子為始作俑者、是需要被解決的問題,而不是有感覺、有需要、有目標的人。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變成需要被解決的問題,而不是被瞭解的時候,感覺自然會更差,情緒也更不容易平復。畢竟有誰喜歡被當成問題呢?

  更重要的是,孩子通常最在意的是跟家長的關係。當孩子感受到家長喜歡也支持自己,雙方關係很穩定時,也會更容易情緒穩定,更願意學習、負責任,也就是往家長希望的方向成長。當孩子感受到家長覺得他不好時,為了要穩固關係,經常採用的方式就是把過錯歸咎給別人,以維持自己良好的形象,獲取大人的認同和接納。但這樣的方式通常只會讓家長更生氣,因為覺得孩子還不認錯、不負責任。不知不覺中,本來的一個問題就增生成兩個,處理的困難程度、親子關係的裂痕也隨之倍增。孩子更可能會將家長的指責內化到自己的心中,覺得自己要為家長的生氣負責,造成將來自信下降、情緒不穩定。

  所以說,身為比較有解決問題經驗的大人,我們可以怎麼樣避免自己跟孩子一起「鬧脾氣」呢?

  當我們被激怒的時候,通常是因為自己很在意的事情被觸動到,也就是俗稱的「地雷被踩到」。因此我們需要對自己的「地雷」有更多的認識,才容易降低地雷被引爆的可能性。我們可以試著往以下這些方向思考:

●地雷的現況:通常孩子是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會讓我生氣?這些事情有什麼類似的地方?跟我在其他人際關係中會生氣的事情相比,有沒有什麼相似的地方?當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心中是怎麼想的?

●地雷的歷史:這些地雷是怎麼來的?自己以前有沒有什麼相關的親身或旁觀經驗?跟我受過的教養、教育有沒有什麼關係?這些經驗怎麼形成了地雷?

●地雷的影響:當地雷爆炸的時候,我會怎麼樣?會說什麼話或做什麼事?通常會有什麼結果?這些結果有哪些是自己想要、哪些是自己不想要的呢?

●地雷的例外情形:有沒有什麼時候,容易引爆地雷的事件發生了,但卻沒有真的爆?那時候發生了什麼事?自己做了什麼,讓地雷沒有爆?後來事情又是如何發展的?自己喜歡這樣的發展嗎(相較於爆炸而言)?

  而當預警到自己的地雷快要爆炸時,我們又可以怎麼做?當對自己的地雷認識更多後,也會比較容易在平常想出可即時「防爆」的策略,預先做好準備。如果是孩子的某些表達方式容易讓自己覺得不受尊重,因而生氣的話,在下次碰到類似的情形時,就可以在心中跟自己說:「他現在需要幫忙,學習怎麼好好說自己的想法」,或是「我現在想好好地跟他說,這樣他以後才會好好地跟別人說」等。由於每個人在意的事情不一樣,有效的安定方式也會不一樣,有些人在心中對自己說話會有用,有些人覺得深呼吸有幫助,有些人則可以藉由觸摸戴在身上的物品,來達到自我穩定和提醒的作用。

  此外,如果當時情境許可,暫時抽離也是值得嘗試的方式。由於環境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當感覺到自己真的在爆炸邊緣時,可以先給自己10秒鐘的時間離開現場,調整身心狀態。只是為了避免孩子誤會,要離開前請先預告,例如跟孩子說:「我現在要(多少時間)冷靜一下,之後我就會回來跟你討論,請你等我一下。」如果孩子願意的話,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離開「事發現場」。當孩子不用持續直接面對自己「做不好」的情境時,有時也會能較客觀地回想事情發生的經過,瞭解自己行為的來龍去脈。

  在長期的親密關係中,無論是好友、伴侶、親子,關係不可能都一帆風順,總是會有衝突的。有時就是因為放心、信任對方,人才願意在關係中呈現自己真實的情感、需要。因此在經營親子關係上,我們的重點不在於完全避免衝突的發生(因為不可能也不健康),而是學習怎麼在衝突中降低不必要的傷害,並藉此更瞭解彼此,成為讓關係進一步成長、深化的機會。家長自我安定的「身教」也會成為孩子良好的學習對象,提供重要的情緒教育機會。如果想要防止孩子鬧脾氣,我們就得先從防止自己鬧脾氣開始做起。

※陳奕安專任老師(諮商心理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