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與原則(254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小嬸的兒子和我兒子都是小學中年級的孩子,兩個年紀相當的孩子每次碰面都很開心。過年期間,大家約了一天去遊樂園玩。孩子們很喜歡玩碰碰車,玩了三回還意猶未盡,但是小嬸規定他兒子一個遊戲最多玩三次,必須去玩其他活動,我兒子還想玩,所以我們想留在原處,小嬸兒子不願意離開,開始發脾氣,小嬸將他帶走,約好以手機再連絡。兒子問我為什麼小嬸兒子不能再玩,我也不知道要怎回答。後來我們又碰面,小嬸兒子很高興對我兒子說他去玩了其他哪些設施,很好玩,兒子也想去,但是排隊排很長,我們原本就計畫五點要離開,時間會來不及。我知道兒子很失望,一直要求我,我有些心軟,心想晚餐是家庭聚會晚點去也沒關係,但是小嬸很堅持一定要準時離開,認為父母不能沒有原則。後來換成我兒子哭哭啼啼離開。我跟老公說這件事情,他也認為原則很重要,問我:「你還要寵小孩到什時候?」我有寵孩子嗎?我和小嬸的態度很不相同,以後是不是盡量不要一起外出較好?

  原本是希望孩子有同伴,可以玩得開心,想不到大人的態度不同,反而經驗到不愉快。面對孩子的渴望和小嬸的堅決,妳夾在中間一定很為難;跟老公說這件事,卻被反打一槍,更讓人氣到不行。妳會不會覺得你只是真心愛孩子,為什麼其他人卻不理解呢?其實,愛是主觀的,寵孩子也是爸媽特權,但我想妳會自省:「我有寵孩子嗎?」一定是希望自己的愛能更貼近孩子的需要。

  孩子慢慢長大,漸漸走進外在世界,和其他人有更多互動,為了能好好相處,遵守原則是需要的。原則可鬆可緊,有些事情,特別是和別人有關係,變動的可能性較弱,但是在不影響別人權益之下,個人的選擇就很有大彈性。假設大家約好五點離開,這件事情和大家有關,彈性就較低;自己想玩幾次遊樂設備,這是個人的喜好,彈性就很大,只要孩子願意,一天都只玩一種遊戲,也是要被接受。或許有人會覺得好不容易來遊樂園,要多玩幾種遊戲才不浪費、有價值,其實不然,有些孩子喜歡新奇,他覺得無聊,就會玩新的遊戲;但是有些孩子的反應閥很高,需要不斷玩相同遊戲才過癮,或是在一次次的遊戲中累積經驗,找到操作的秘訣,享受成就感。每個孩子都有個別性,爸媽要同時協助孩子滿足個人需要,並能遵守團體規則。

  當兒子問:「為什麼嬸嬸兒子不能再玩?」媽媽可以說:「嬸嬸覺得玩多一些遊戲比較好,你覺得呢?你想要多玩幾次?還是玩不同遊戲?媽媽都會支持你。」

  當兒子想再玩,但是時間不夠,他忍不住哭了,媽媽可以說:「我知道你剛剛玩碰碰車很高興,但是玩不到新的遊戲很失望。」「我們還有十分鐘,你想去走一走?」我們都不忍心看孩子哭,但是哭是一種情緒調節的方式,是孩子在消化不舒服的情緒。如果因為哭,孩子就得到他要東西,哭變成一種技術,就失去了練習安撫情緒的機會。

  人際相處時,想法不同是很自然的事,不要拿別人想法來批判自己,或以自己想法否定別人,試著把他人的想法當成鏡子,從其中反思「我在做甚麼?」「別人的想法有可行之處嗎?」「現在,怎麼做,對孩子成長有幫助?」爸媽的心軟可以增進對孩子處境的同理,但過多的同情會讓孩子迷失成長方向。

黃倫芬資深社工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