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出人際智慧王(256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家是孩子第一個接觸人際關係的地方,家庭所提供的養分,對孩子的人際互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如果家庭能營造下面三個要素,將會有助於孩子面對人際關係時,有強大的力量經營關係及突破困難。

一、自主
       自主權指的是讓孩子感受「我可以做決定」、「我對環境有影響力」。通常孩子透過吃多少飯、穿什麼衣服、假日去哪裡玩、零用錢怎麼使用等決定來累積影響力,當孩子做了決定是他滿意的結果時,父母若經常回應「做這麼棒的決定,你一定很開心,我也替你感到高興。」孩子會記住「我是可以做決定的孩子」,這種肯定孩子自己決定的感覺(不是聽從大人),會提升孩子的內在動機,讓他們更願意主動做決定,並為決定負起責任。

       當累積夠多的自主時,孩子在面對同伴問「要玩什麼?」、「你的意見」、「要不要跟我去哪裡」時,將會更容易表達、協商、拒絕或等待,而降低「不知道」、「隨便」、「都好」、「壓抑」、「不說」,而轉為私下抱怨、自我隔離或攻擊同伴的現況,自主性明確的孩子,會表達意見、情感、求救,自然較不易成為被排斥或霸凌的對象。

二、能力
       能力指孩子能感受到「我是有能力的」、「我可以做得到」。舉凡學會走路、騎車、寫字、讀書、才藝等等,經由「不會」到「會」的歷程,都會累積孩子的能力感,但很多孩子不容易肯定自己,跟他們認為學會哪些是理所當然的事,他們總是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樣的孩子,容易在與同伴相處時,為了證明「我很厲害」、「我比你優秀」,而批評同伴很笨、指責同伴的錯誤,而製造出人際的衝突與緊張。

       若父母能經常正向鼓勵,讓孩子知道他們已經做到的地方,強調孩子是如何做到的,都會提升孩子的能力感,有能力感的孩子,在面對同伴時,會知道自己的能力,也會試著去看到同伴的能力,甚至擔當提升同伴能力的人,而營造出相互尊重、合作的好關係。

三、關係
       關係指孩子會感受到「我可以跟別人有好關係」、「我是被愛、愛人」的,這種歸屬感是人類的共同需求,接納孩子的現況、沒有條件的愛他們是連結力的最佳展現。當孩子感受不到被愛或歸屬感時,通常會出現一些負向的行為,目的是為了引來別人對他們的關心與注意,負向注意總比都沒有關係好的多。

       當孩子覺得被父母重視並有好關係時,父母對他們的教育比較容易達到效果,因為他知道父母是考慮他們的,當孩子被考慮的經驗很多時,比較自然會展現重視朋友意見與情感的態度,而進入協商的流程。

      今年暑假友緣營隊,將會滿足孩子自主性、能力感及連結力的心理需求,如果家庭也一起營造這三種氛圍,相信一定會教出人際智慧王。

  歡迎小朋友踴躍參加暑假的「人際自信OK營」,學習人際自信的六種能力:
一、情緒力:能認識情緒、表達情緒、瞭解動機、提升同理心。
二、表達力:能表達意見、肯定自己與他人並與他人合作。
三、等待力:能學習等待。
四、協調力:能和同伴商量、討論,協調出雙方都較滿意的方法。
五、親和力:能關心別人並接受別人的關心。
六、解決力:能面對問題,解決人際發生的問題。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