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一說團體的特別之處(256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曾經,有位很有想法大少女好奇地問我,團體裡的成員有些來很久了,團體對她們的幫忙是甚麼呢?我鼓勵她問其他的大少女,因為我也很好奇她們的回答。
       於是她很明朗地一一問了心裡的疑惑:「團體對你的幫忙是甚麼呢?」「我猜在其他地方你們多多少少會有自己

這些是她們的回應:
    ★來這邊可以聽到跟自己不同的想法或作法,我可以當成參考
    ★在學校裡有時會遇到很多很雷的同學或是很機車的老師,還要一起合作下去很沒輒,來這邊說一說,至少會好過一點,最慘的國二階段就是這樣度過的」
    ★有些時候,在團體把事情從頭到尾說過以後,你們再問我一些問題,自己好像就會有新的想法或找到方法
    ★跟朋友分享時,有些時候好像在聊個八卦一樣就過了,但坐在這邊分享時比較能夠認真地思考我在做的事
    ★朋友很多是沒錯,但能像這樣邊說邊整理較不容易
    ★在這邊你可以不用擔心說的事會被說出去,因為大家都說好了團體的事僅留在團體裡,所以不好意思對朋友說的事就可以在這邊說」。

聽到她們這麼說,除了再次一一確定了她們對團體的期待或需要是甚麼外;也因為這樣的分享過程,印證了團體對青少女們的功能,包括:

       理性的發展:因為團體的同伴跟自己是同年齡層的人,遇到的問題相似,當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較不會馬上被否決,那是一種想法的自我肯定。而透過大家意見的分享,觀點會擴充,這有助於價值觀的形成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當然,大人的觀點如果可以在適當的機會加入,刺激她們的思考,那又是另一種學習的流程。
       情感宣洩及支持:當不平或難受的事有人聽,滿漲的壓力或委屈就稍稍可以緩解;再加上得以被理解,自己並不孤單的感覺,會讓心中又有力量再回去面對現實生活中難捱的處境。
       個人內在經驗的整理:透過分享過程去了解「我為什麼這麼做」、「自己複雜又衝突的需求或情感」、「過去相似情境的回憶」以及「對當前處境的獨特感受」,這些處在潛意識中的想法或情感,皆能被帶到有意識的狀態下討論。如此一來,經過整理較不會被本能或無意識影響,之後才能下手做「覺得對」的事,因為那是經過判斷後,也是自己願意負責的抉擇。
       歸屬感的提供:再怎麼大的困擾,知道有地方可以傾訴;因為有相當的親密度與信任感,彼此願意相互關懷、尊重立場、也能設定必須的界限而不擔心破壞關係,這是她們所想要的有共識但沒有負擔的關懷。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團體此時此刻所發展的人際互動,因為那就是她們人際互動的延伸平台,基於相互責任,她們願意坦率地說出彼此行為對自己的影響或建議,火花會有但成長也不少,那可是比大人們百句的叮嚀還受用哩! 就拿當場的團體經驗來說吧,當團體的大少女們回應了同伴的疑惑後,也跟著提出她們的好奇:「那麼,妳會想來團體的原因是甚麼呢?」於是,新的交流與激盪於焉展開。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