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滿意,才有好人際(257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崔西從小聽到奶奶對媽媽的抱怨,媽媽和奶奶關係相敬如「冰」,爸爸總是要求媽媽要忍耐,家裡氣氛常被媽媽不愉快影響著,讓崔西覺得不舒服,小小的心靈裡下了一個決定,那就是:我要當一個好媳婦、好媽媽、好太太……。新婚時在婆家只有太太、媳婦和嫂嫂三個角色,孩子出生之後,就多了媽媽的角色,一天24小時除了睡覺時間外,都忙著成為好媳婦、好太太,每天都覺得好勞累。原來以為孩子長大了就會輕鬆一些,但沒想到孩子越大越讓自己苦惱,因為教育和老公、婆婆常起衝突,這些衝突是崔西一直想避免的,沒想到在婚姻中,卻是無法避免的,這讓崔西很挫折,心想這麼努力了,為什麼他們都還不滿意。

       因為小時候的經驗,讓崔西對於角色有一些自己的定義,如:好媳婦就是要得婆婆的歡心、好媽媽就是要處處為孩子想、好太太就是要忍耐讓大家都高興。這些定義都是從崔西成長的經驗建立起來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這些小時候的願望、不滿足……常影響著每個人對角色的期待。婆婆也有她自己要如何當婆婆的期待,老公也有他要如何當老公的期待,每個人都以他自己的經驗來扮演各種角色,因此在相處上常容易覺得挫折和委屈,如:我做了那麼多你還不滿足、為什麼你不能多做一些呢?都是因為期待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衝突和情緒。

       崔西扮演了各種角色,忘了還有「自己」要扮演,表面上看起來是為了別人在努力,但這些角色都是為了滿足崔西從小的心願。如果崔西想要怎麼做時,能夠也考慮到別人也有別人對角色定義,試著理解對方需要什麼?崔西也可以常問自己:「我想做嗎?我有能力做嗎?」當我不想做時,就不要勉強自己,以愛心說實話地方式讓對方理解。當我沒有能力時,就誠實的告訴對方我沒有能力。當崔西坦誠地面對自己時,才不會討厭身旁的人,真正和諧的人際關係從我開始,我和自己和平想處,就有能力和別人和平相處,同時也才能理解別人不想或做不到的心情。

廖清碧執行長 女性成長團體 婚姻電話諮詢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