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的難題,與孩子一同接招!──增進孩子復原力能量的5大原則(265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在上一期的月刊中,我們提到復原力高的孩子能善用成長心態、自我效能感、自我調節、社交技巧等法寶,協助自己因應挫折,面對問題。有些家長可能會認為,為了讓孩子更快學會這些能力,大人就要放他們獨自練習克服困難,如此孩子才會自立自強。給孩子練習的空間確實有必要,但身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大人,我們可以陪伴孩子一同提升復原力的管道還有很多。以下將說明家長可嘗試的五大原則。

1. 在親子關係中保持適度的彈性,避免無效的堅持

        適度堅持是有必要的,但如果跟孩子的互動方式已經無效一陣子了,再持續下去,可能只會變成比賽誰堅持比較久,無助於改善問題。願意有彈性地為孩子調整絕對不是「輸」給孩子,也不是都照孩子的意思就好,而是示範如何靈活應對挑戰、主動瞭解及平衡人與人之間的需要,而非碰到困難只怪別人不配合。如果認為問題都是出在別人的不改變、不配合,自然很難想辦法去解決,只能怨天尤人;覺得自己可以嘗試其他好方法,成為推動情況改善的人,這就是復原力的展現。

2. 辨識並肯定孩子的獨特能力,累積面對問題的信心

        當孩子清楚並懂得善用自己的優勢,在生活中獲得成功經驗,這份自信將有助於面對較困難的關卡。家長給孩子的回饋至關重要:當有人說我有哪些地方很棒時,我對自己有信心就容易許多;而當有足夠的自信,碰到難關就不那麼害怕。相對而言,如果家長只注意孩子失誤和不足的地方,孩子很可能也就視自己是這樣的人,遭遇挫折時自然不知道要去哪找勇氣。因此家長每一次的具體肯定,都在「加值」孩子的復原力能量。

3. 協助孩子調適挫折的衝擊,化失敗為學習的養分害怕失敗是學習的重大阻礙。

        孩子如果抱持的是不許失敗的信念,很多事情可能連嘗試都不願意,面對挫敗更是落荒而逃。家長可藉由分享自己因應失敗的經驗,幫孩子瞭解失敗不是世界末日,反而是辛苦但珍貴的學習過程。家長也可以思考:當看見孩子失誤時,自己的反應是幫助孩子更有處理的能量?還是讓孩子更害怕?因為每個人覺得受用的回應不盡相同,有人喜歡立刻獲得安慰,有人偏好自己先冷靜沉澱一下,家長可以詢問孩子:碰到類似的情形時,希望大人如何幫忙?

 4. 提供孩子練習解決問題、做決定的空間

        孩子要能夠克服挫折,就需要具備解決問題和做決定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是平常在家中就能培養的。例如當家人碰到共同的問題時,與其都由大人直接處理、指揮,不妨多鼓勵孩子一同參與決策過程,而非僅要孩子配合。此外,如果孩子自己的事情沒有太影響到別人,可以考慮給他們空間自主做決定,因為一旦是自己的選擇,就需要對結果負責,這種經驗在未來更有參考價值,也是自我管理能力成長的必要養份。

5. 示範同理心和有效的溝通

        同理心和溝通技巧都有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成為自己的支持資源,也增進順利合作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而當家長能以身作則,提供孩子直接模仿學習的樣本時,將對孩子有莫大的助益。家長可以藉由思考以下問題,協助自己練習同理孩子,在未來孩子遭遇困難時,以更貼近他們需要的方式提供支援,建立順暢的溝通管道:
(一)在自己小的時候,大人曾做過什麼事,讓你覺得很有自信、有力量可以挑戰困難?什麼事是讓你覺得洩氣、喪志的?
(二)常向孩子說的話,如果有人也這樣對自己說,會覺得如何?怎樣較容易跟孩子進入雙向溝通,讓彼此都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瞭解對方?

        此外,如果大人自己都無法時時做到的標準,就不要求孩子完美達成,這也是重要的同理心表現。孩子是人,不是機器,就跟我們自己一樣,都會有偷懶、生氣、沒說實話……的時候,不可能隨時都發揮最理想的狀態。如果在這些時候,大人能適度地理解和寬容孩子,陪他們釐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下次可能的處理方式,將來碰到類似情形時,孩子就不會輕易陷入自怨自艾的負面漩渦中,而有更多的心力能應對眼前的挑戰。

         在友緣基金會即將舉行的寒假營隊中,我們將以上述的精神陪伴孩子,以期孩子在此氛圍中,以及各種活動的刺激下,釐清他們本來就已具備的好能力,並練習在面臨挫折時,妥善運用這些資源嘗試解決問題、與他人溝通合作,累積克服困難的珍貴經驗,在充滿種種挑戰的日常生活中,一步一步地往獨立自主的方向成長。

※陳奕安諮商心理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  兒童人際關係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