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攻擊表達需要的孩子(269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四歲的小政在玩具堆裡玩,媽媽則在一旁邊滑手機,邊瞄著他在做什麼。突然小政踩到玩具,整個人跌坐在地上,腳趾頭被一個玩具打到。此時的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後大哭,接下來跑到媽媽懷裡打媽媽,說都是妳。媽媽覺得莫名其妙,他自己跌倒卻怪別人。媽媽激起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也想教育他,就跟他爭辯起來了:「你自己玩具亂放,怎麼還怪我,打我呢!」 

  小政哭得更大聲,還是一直想打媽媽。媽媽氣極了,反手打了他一下小屁屁。這下場面更無法收拾,媽媽最後氣沖沖地離開房間,不理他,小政則追著過來,舉起雙手表示要媽媽抱,媽媽當下很生氣,根本不想抱他。於是母子倆僵在那裏……。

 

  對啊!怎會有這樣的小孩?自己玩具亂放,踩到跌倒,卻怪別人。「自己無法負責任,還將過錯推給別人,長大還得了。」這是媽媽的擔心。身為父母親,這樣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小政平常是一個什麼都不負責的小孩嗎?也不盡然。通常玩完玩具他也會收。心情好時,也是可以溝通的。但當他心情不好,在家裡就會打人,最後常兩敗俱傷。為什麼呢?因為他是一個不習慣表達自己感覺跟需要的小孩,當他跌倒時,自己嚇了一跳,又覺得痛,想要被安慰及有宣洩的出口。可是這些他都說不出來,於是就以媽媽為出口。這真難為媽媽了,「他不講我怎會知道呢?」於是當媽媽反擊時,讓小政心裡雪上加霜,他知道不該打媽媽,打了後也有點罪惡感,怕媽媽生氣,可是他不知還可以怎麼辦讓自己心裡舒服些?但是打了的結果,通常證明了媽媽的確會生氣,於是他又怕媽媽不愛他,然後就會討抱,來看媽媽是否還會愛他?媽媽當下也不想屈服,母子倆就不斷在這樣的情況裡糾結,惡性循環著。

  其實碰到這種狀況,媽媽不需要屈服。需要的是先去了解這個小傢伙怎會有這些行為呢?了解後,才能知道怎麼處理較適當。不過要談了解之前,我們大人得先安定好自己被他撩起的負面情緒。例如告訴自己,他不是真的要怪我,要攻擊我,他只是不知道怎麼表達此時的感覺跟需要。

       怎麼幫助以攻擊代替表達的孩子呢?以小政自摔卻打罵媽媽的例子來說: 

一、阻止他動手行為:輕輕捉住他的手,不要讓他有機會繼續打人。

二、先處理他的情緒(不要急著講理,當下他是聽不進去的),了解原因:問問他怎麼啦?若他持續哭,就讓他盡情的哭吧!因為這不傷人,且也可宣洩他的情緒。告訴他:「想哭就哭沒關係,哭完再說。」若他說不出來,就試著幫他說說看:「你剛摔倒嚇一跳是嗎?希望媽媽抱抱是嗎?」「你想告訴媽媽你很痛是不是?」

三、回應他的需要:「摔倒嚇一跳,媽媽抱抱。」「腳指頭痛,媽媽看需不需要擦藥,或冰敷。」

四、(等他情緒穩定後)處理事情:教育他用口語表達需要:「以後若嚇一跳或哪裡痛,要告訴媽媽,這樣我才知道怎麼幫你喔!」(也可請他當場練習說一次。)「你不可以打我,因為我會痛,心裡也會難過,而且不知道怎麼幫你。」幫助他瞭解及對自己行為負責:「我們來看看剛剛你為什麼會跌倒?」「玩具要怎麼放才不會被踩到?」「走路時,眼睛要看哪裡?才不會不小心跌倒。」

  當然,小政不會只因為這一次的學習經驗,從此就都可以不攻擊別人。但是類似的情感滿
足,被了解,被教育的經驗累積多了,他自然而然就不需要用攻擊代替表達了。只要他攻擊的頻率及強度降低了,就是進步了。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幼兒遊戲團體(4-6歲)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