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事不對人 人際加分(206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當提昇孩子區分「事件」跟「我」之間的關係,學習「對事不對人」的能力時,能讓孩子慢慢累積能量,發展合作力與自我的了解及信心。

  一次營隊活動中,團體正努力完成這次營隊的目標:製作園遊會器材,每個人相互合作埋頭作業。此時,與小芳一起做彈珠台的小立突然說:「我要這樣排嘛!」小芳強硬的回應:「這樣排比較好啦!」小立說:「不要!」接著又把圖釘放到自己原來的地方,小芳想將圖釘換到自己想放的位置,小立卻突然生氣的尖叫,小芳沒好氣的說:「隨便啦!你想這樣放就這樣放!我不管了!」

  經過了解後,原來小芳跟小立在彈珠台的某處設立高分區,為了增加挑戰,需要讓軌道有機會進去,但同時也要有些阻礙,因此該圖釘成為要塞。我表示:「原來大家的目標都一樣阿!都是希望可以讓彈珠台的路線變得更好玩!只是方式不一樣!」小芳表示:「隨便啦!我已經不想管了,他想怎麼放就怎麼放,他的意見最好了啦!」小立難過地說:「你就覺得我不好!」

  其實兩個孩子只是很希望能夠將彈珠台完成,但卻將「意見」跟「我」的好壞畫上等號,讓挫折的心情掩蓋了面對的勇氣,而此現象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小立家中有三個哥哥,都很獨立又懂事,大人也期待小立跟哥哥一樣,因此常出現要求、再進步的聲音,長久下來當小立不被贊同時,就會認為又是因為我不夠好的關係。而小芳身為家中唯一的男生,傳統望子成龍的價值觀影響大人用高期待來要求,也形成小芳透過將事情做好才得到認同的信念;延伸到人際關係會變成:你不同意我的意見就是在說我不好,為了維持自尊,便透過堅持來捍衛。

  為了增強他們的力量,我表示:「你們的意見都很棒,我猜你們會想放那邊一定是有他的好處!都只是在說自己的意見,並不是在說對方不好喔!」我問其他人:「這兩個意見很難取捨耶,大家有什麼建議嗎?」有人說:「實際試試看阿!看他們喜歡哪一種結果。」在嘗試的過程中,我請他們一起來想想「這個意見」的優點在哪邊?跟他們原先以為的路徑一樣嗎?有沒有達到原來希望的目標呢?小立嘗試完共同得到的結論是此方式難度較高,但是優點是挑戰度變高,會更刺激。小芳在試的過程,小立發現此想法跟原來想要的路線比較吻合,主動地表示用小芳的意見,若是玩挑戰版就可以用自己的意見。

  雖然小立的意見沒有採用,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心中植入一個新的種子,原來我的意見有很棒的地方,並非因為我不好所以不用,而是解決事情選擇的結果,展開「對事不對人」的路徑來創造雙贏的可能,贏得自信也贏得合作!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