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情緒「懂」事長?(272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一份近年的研究訪問了12位國內從事兒童工作的心理師,請他們說明有助於兒童增進人際關係的重要能力,結果其中有8位提到「自我調整」,也就是可以「管理與適當表達情緒」、「辨識與展現情境中的合宜行為」,是該研究中最多心理師認定的兒童人際優勢。然而根據《親子天下》2014年的調查,有62%的中小學生表示不知道心情不好要怎麼辦;而兒福聯盟同一年的調查中,也顯示6成的兒少曾遇交友困難,4成不知道跟朋友吵架後要怎麼辦,足見協助兒少發展人際和情緒能力的迫切性。
       情緒能力如何影響人際關係呢?讓我們把鏡頭交給一群孩子玩大富翁的現場。

       這次小和不幸破產了。跟不少孩子一樣,小和將遊戲輸贏跟自己的能力畫上等號,因此相當不喜歡輸,氣得當場兩手一掃,大富翁就散落到地上。有些人見狀趕緊走避,但另一位叫小平的孩子相當不滿玩到一半的遊戲被毀局了,開始不斷大聲地說:「哈哈哈!輸了!」小和本來心情就亂糟糟了,再聽到小平這樣說,馬上走到對方面前怒斥:「你笑什麼笑!」這句話不幸又引爆小平「不喜歡被管」的地雷,他一氣之下動手打了小和。兩人隨即扭打成一團。
       如果小和、小平想要的是吵架、打架,他們可就大功告成了。但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外,孩子大多希望能愉快順利地玩遊戲,可以交到好朋友就更再好不過了。這次一連串生氣後的行為,事情失控地朝著破壞友誼的方向延燒。其實在一發不可收拾前,事情有很多轉向的機會:如果小和能採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玩遊戲破產,也許就不會在意輸贏到這麼生氣;如果真的氣到不行時,可以選擇先到其他地方緩和心情,就不會影響到其他人繼續玩;如果小平能比較冷靜地要求小和將遊戲恢復原狀,可能就不用上演全武行了……。
       換句話說,如果他們能先釐清自己想要的情形是什麼:是吵架、打架,還是交朋友、開心地玩?然後依循著目標來調整情緒的種類(生氣變成平靜)、強度(暴跳如雷變成略為不悅)、持續時間(生氣5分鐘變3分鐘),事情就有更多柳暗花明的機會。心理學家把這個確定自己的目標、再依據目標調整情緒的歷程,稱為「情緒調節」。
       情緒調節不單純是冷靜、保持好心情。生活中其實有不少情境,會需要我們克制開心等正向情緒,或是呈現更多像是生氣的負向情緒。我們來看看小文的例子。小文無論是被別人捉弄、欺負,甚至隨意拿他的東西,都顯得煩惱但又不知所措,行動上頂多小聲地說個「欸欸欸」,別人要是沒聽到或故意不理他,他幾乎就是選擇無可奈何地忍受。因此小文基本上跟衝突離得遠遠的,但他也沒什麼固定的好朋友。畢竟不知道怎麼在人際中畫出足夠堅固的界線保護自己時,那就只能拉開距離以策安全了。所以小文在人際方面的一大課題就是:如何適度放大自己的不悅,轉化成足以自保的能量;而這也是情緒調節。情緒調節可說是「太強的情緒降下來,不夠的升上去」。
       情緒與我們如影隨形,提供評估情形、解決問題的重要線索:生氣提醒我們受到阻礙或不公平對待;害怕提供與安全相關的警訊;信任顯示別人值得往來;好奇鼓勵我們接觸新事物。如何妥善地使用這些線索,做有智慧的決定,就有賴情緒調節的協助。例如:在疫情期間維持適當的害怕,做好足夠的防備,但不至於被焦慮癱瘓;購物時留意容易受吸引的好奇心,免得忘了分辨需要和想要,買太多用不到的東西。
       當我們能(一)準確地辨識情緒;(二)理解情緒的來龍去脈;並且(三)有效調節情緒促成自己想要的情形,而非無意識地受情緒指使,重複做出侵害到別人、讓自己後悔的事,就具備情緒「懂」事長的能力,更能成為自己生活和行動的主人。
       接下來的本系列文章,我們將進一步介紹情緒調節的4個步驟和5大類策略,提供家長協助孩子培養「辨識」、「理解」、「有效調節」等情緒「懂」事長能力的方向。而在今年暑假的友緣兒童人際營隊中,我們也將陪孩子一同學習這些能力,引導孩子認識和善用情緒的力量,經營更滿意的關係及生活。

※陳奕安諮商心理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  兒童人際關係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