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一個自信的人(222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上期談到要讓孩子有快樂積極的人際關係,能迎向生活的各種挑戰,就要從提升「快樂基準線」及強化「心理引擎」開始,第一個方法是樂觀,就是從認識悲觀的信念中,找到可以轉換的樂觀想法。這期將介紹第二個方法:自信。
       自信是相信自己的能力,當人相信自己可以做好某件事時,就會動力十足。相信自己,不僅僅是喊「我行」的口號,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不斷累積「成功的自我」、「欣賞的自我」的機會,那麼孩子就會由內心自然散發出「我是可以」的風采。
       要讓孩子有此信心,可以從幾方面著手,首先從幫助孩子關心自己、瞭解自己的長處、優點開始。很多孩子不會肯定、欣賞自己,甚至不斷放大自己的缺點;有些孩子表現不如預期,問他們滿意自己嗎?他們回答「很好阿,這樣就好」,看似樂天、快樂的回答,其實兩者背後都是沒信心的表現。
       真正的信心是如實的接納自己的優、缺點,看到自己擁有什麼,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到自己已經做到、或擁有的東西;同時接受自己的不足,不用責罵或批評的態度對待不足,而是以不足為立基點,找到想要達到的目標,然後付出努力。當孩子這樣做時,就會回到內心,接納自己所有好的、壞的,很容易產生滿足及能量,他們不會跟別人比較,不將他人踩在腳下,而是願意欣賞他人,並願意與人合作挑戰更難的任務。
       其次是從各種經驗中學習,特別是失敗的經驗,沒有人喜歡失敗,失敗通常讓人沮喪、憂鬱,但是若能通過失敗,找到其中可以學習的價值,那就是邁向成功之路,許多偉人都告訴我們成功沒有捷徑,從失敗中學習是唯一途徑。鼓勵孩子面對問題、不逃避,會讓孩子提升自尊,因為他們面對後通常會感受到「我是有勇氣,願意嘗試的人」、「我比實際上更能忍受」、「我比想像更有適應力」、「我沒有那麼糟」,這些經驗會提升「快樂基準線」的高度,讓孩子的快樂維持在更高的水平。
       最後是重視及享受過程,完美主義的人,追求最終目標,不達目地不會滿足,他們是活在未來,有些極端的完美主義者,如果無法達到最好,就寧願放棄所有,無法面對挫折。享受過程的人是優秀的,他們同時接受成功及失敗,享受過程中的努力及付出,並朝向有意義的目標前進。
在營隊中,我們設計很多好玩的遊戲、戲劇,讓孩子從中找到自己與他人的優點,肯定自己做到的地方;當失敗了,引導孩子去傾聽失敗的感受,瞭解失敗的因素,並找到成功的方法,讓孩子重視過程中的努力,成為擁有強大「心理引擎」的自信孩子。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