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介入手足衝突,如何避免公親變事主?(232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小雄跟弟弟在客廳各自玩著玩具,弟弟起身走路時,突然一個重心不穩,差點跌倒,手上的絨毛娃娃跟著拋向小雄的腳。小雄拿起娃娃作勢要丟回去,弟弟趕緊躲在媽媽後面:「哥哥要打我。」媽媽當時也在場,一切都看在眼裡,對小雄說:「你怎麼可以打弟弟呢?」小雄氣呼呼,口氣不佳的大聲說:「那他怎麼可以打我?」媽媽覺得他很不可理喻,火氣跟著上來:「他是不小心的啊!他差點跌倒受傷,你知道嗎?何況你那又不會痛!那麼愛計較!」小雄繼續爭辯,媽媽也越來越激動。最後媽媽帶著弟弟離開客廳,跟小雄說:「我覺得你現在很難溝通,我不想跟你談。你自己在這裡好好反省。」留下小雄在背後吼叫:「反正你比較疼他啦!」聽到這句話,媽媽很想衝過去罵罵他,可是覺得好累,不想再把戰事擴大,不斷提醒自己:「冷靜!冷靜!」

  回到房裡,媽媽很氣惱,整理好自己思緒,冷靜下來後,回想著:「事情怎麼會變這樣?他跟弟弟的衝突,怎麼會變成我跟他吵架呢?」

  沒錯,媽媽本想當個調停人,卻變成當事人,而弟弟反而成為局外人,真是名符其實的「公親變事主」。

  父母會變「事主」,最常見的是因已經先認定誰對誰錯,或想保護心目中的「弱者」,或為了想趕緊息事寧人,或為了想藉機教訓「強勢者」等等。於是不知不覺把另一位當事人隱身在後,自己擋在前頭了。

  這樣的現象,在父母處理手足之間的爭執時,屢見不鮮。而後果呢?常會讓自認委屈者,覺得大人不公平,比較坦護對方,於是更討厭對方。而另一方,卻也沒從這件事學到經驗,甚至於有的會有一點點罪惡感,覺得自己害對方被罵或處罰。

  雖然不能說吵架是件好事,但卻也是孩子學習溝通、適當表達和了解別人想法,及解決問題的練習機會,不是嗎?所以父母想當真正的「公親」,立場需站在中間;也就是先拋開先入為主的對錯想法,不要當判官,因為孩子角度不同及可能已累積了過去許多恩怨,才會產生他們的行為。釐清他們的想法,行為才可能改變。也要避開保護弱者的心態,否則弱者恆弱,一直沒機會練習保護自己。想想現在花點時間陪孩子學習,反而能減少他們以後吵架的機率呢!

「公親」的任務是什麼呢?

一、幫助雙方對話:協助他們把想對對方講的話說出來。先制止可能發生的肢體衝突,例如按住小雄作勢要丟的娃娃,同時對小雄說:「你在生氣弟弟什麼事呢?告訴他。」或「你在生氣弟弟剛剛打到你嗎?把生氣的事情讓弟弟知道。」對弟弟說:「你知道哥哥在生氣什麼事嗎?」「不知道哥哥在氣什麼,你可以現在問他。」然後幫助雙方持續的對話。

二、請他們想解決問題的辦法:已經協助雙方還原事情真相,及了解彼此想法後,請他們想這次怎麼解決,同時做為以後的參考。例如問弟弟:「你剛剛不小心打到哥哥,你覺得做什麼他會心裡舒服點。」問小雄:「你剛剛被弟弟的娃娃打到,嚇了一跳,你需要他做什麼或說什麼嗎?」最後問雙方:「以後碰到類似事情,自己可以怎麼做,及希望對方怎麼做,才不會變成誤會?」

       父母總是希望子女能和平相處,甚至相親相愛。但孩子每天相處,生活中的小摩擦在所難免。父母的適當介入,當個真正的「公親」,反而有助於提升彼此的感情呢!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