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惡作劇(234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北捷事件鄭姓大學生從小立志做一件大事,並說自己在國小時,因為逗弄班上女同學,被一狀告到老師,得到處罰,那時心中動念想殺人。我們不評論此事件,只想從心理層面來談談惡作劇的意義。幼稚園到國小期間,除逗弄女生之外,常見的惡作劇行為還有:拉女生頭髮、突然拉開別人的椅子、取綽號、藏鞋子、嚇人、開玩笑讓人出糗、以橡皮筋或熱水捉弄昆蟲、將昆蟲分屍…不勝枚舉,對於孩子惡質行為,大人們直接的反應會給這孩子貼標籤: 這孩子太頑皮、有問題、本性邪惡、罪不可赦,需要大聲喝止、嚴加處罰,或是要自己孩子遠離這個壞孩子。也有人認為等孩子長大就好了。惡作劇真的只是無聊、不懂事的表現嗎?
       保羅瑞丹羅博士將英雄週期,從原始到最後的英雄概念演進歷程,清楚劃分成不同階段。第一週期就是惡作劇周期,這是人類最初沒有發展的樣子,這時候的小孩像是一個動物人、野蠻人,行為受制於生理的需求、身體的衝動,找麻煩、殘酷、憤世嫉俗、毫無感情、把災害轉嫁到其他人身上,像孫悟空鬧天庭、捉弄海龍王就是最典型例子。一切行為是基於無心的原始衝動或好奇。英雄周期反應出一個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孩子漸漸注意到自己本身的力量──身體的力量、語言的力量、智能的力量,孩子笨拙的使用這些力量,當看到別人有反應、出糗、落難,孩子自以為自己很厲害,有掌控力,所幸,在惡作劇周期的終了,孩子會有所改變,肉體演進為人身,學習著控制不成熟的衝動,漸漸成為一個社會人。
       每一個孩子都想當英雄、做大事,但是就像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英雄也不是速成班的產物,他必然從低層次的惡作劇開始,在痛苦的經驗中,發現自己本能、幼稚的衝動,體覺到自己的強勢與弱點。漸漸地,他會藉著戰鬥來考驗自己的實力,如:喜歡打球的孩子會鍛鍊體力,練習跑步、傳接球,證明自己是一個強而有實力的人,也會喜歡動動腦,以小聰明、計謀得到勝利。最後,當孩子擁有兩種力量:來自自我反省能力,也能訴諸行動完成任務,那麼,他已成長,往成年前進。
       我們不是鼓勵惡作劇、也不能放任孩子為所欲為,而是要將注意力移出「你是壞孩子」標籤,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的影響。每一個英雄的早期都有弱點,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人來平衡、引導,父母、老師是最適當的心靈導師。
以拉頭髮/藏東西為例子,可以這麼做
一、幫助孩子看到自己在做甚麼
◎你拉他頭髮/你把他東西藏起來
◎你覺得很好玩嗎?/你想跟他玩嗎?你在生他的氣嗎?
◎你希望他注意你?/把東西藏起來,他找不到你很得意?
二、意識到這個動作帶來的結果是什麼
◎他會不會嚇一跳?/找不到會不會很著急呢?
◎你有沒有被嚇過?/你有沒有找不到東西過?那時候你會做什麼? 
◎被嚇一跳,他會不會就不敢和你當朋友?/如果他知道是你藏起來,會不會以為你是故意的? 
三、開展其他可能的行為
◎你想和他玩,還可以做甚麼?/你們可以一起做什麼有趣的事情呢?
◎如果生氣 ,要不要告訴他,他下次才不會再做讓你不高興的事。
       如果孩子的行為會導致身體受傷,要直接告訴他知識,如:你把椅子突然拿開,他屁股跌到地上,脊椎會受傷,他就不能走路、打球,不能來上學,你有想過會這樣嗎?
       這是你要的嗎?
       惡作劇週期在孩子身上還有無拘無束的玩耍、快樂跑來跑去、玩水戰、打枕頭戰童言童語、機靈淘氣、猜謎語…等快樂、創造能量,父母不妨利用暑假期間讓孩子脫離制式化生活、智能的競爭,多參與一些有趣、有挑戰性的體能活動,或是陶土、建築、藝術、戲劇等創造性的活動,讓惡作劇能量有適當管道得以抒發、滿足。

黃倫芬資深社工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