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可以不吵架(242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五歲的小力正在組合一個類似軍事基地的樂高,冬冬很有禮貌地對他:「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小力說:「可以。」沒多久,兩人卻吵了起來,小力說:「我不借你玩了。」冬冬則氣呼呼的離開了。原來冬冬找到了一個士兵,小力說:「不可以拿,那是我要的。」冬冬找到了一個鋼盔,小力也說那是他的。冬冬很生氣地說:「我先找到的。」小力說:「是我先玩的。」因此兩人不歡而散。

       到底是先找到的人有理,還是先玩的人有理呢?雙方各自堅持。老師把兩人找來,冬冬委屈的說:「他自己說我可以一起玩的。」老師問小力:「你同意小力跟你玩,你是希望他怎麼跟你玩呢?」小力說:「我要他幫忙找人。而且他拿走我就越來越少了。」之後老師按著下面的箭頭依序解釋:  

       我問然後呢?他們說壯壯會打回去,最後呢?「打來打去」,一直循環著……。

       他們笑了起來,我問他們:「喜歡這樣的結果嗎?」他們說:「不喜歡。」我問他們:「怎樣可以不吵架?」小瑞看了一會兒,他說:「我應該把槍撥向那邊(另一個不會傷到壯壯的方向),還有壯壯不應該在一開始就把槍掃過來。」我問壯壯覺得呢?壯壯說:「我不應該把槍掃向小瑞。」最後,我問壯壯:「為何想把士兵打倒呢?」他說:「我要幫小瑞打倒。」我問:「可以怎麼做呢?」兩人商量結果,壯壯要跟小瑞說,然後不能真的掃過去。

       幼兒一起玩時,因為所有權觀念不足、詞不達意、自我中心、等不及、不了解人我關係的影響……等等因素,有衝突是很正常的事。但也因為衝突的產生,這些能力被培養的需要也才突顯出來。透過事件的學習,利用這些衝突機會得以適時的學習。所以當孩子吵架時,利用像上述的方法,圖示事件產生的因果,讓他們客觀了解自己跟事件的關係,繼而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可以改變事情的結果,也因此學到適當的行為。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幼兒遊戲團體(4-6歲)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