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有盧小孩(264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周日帶兩個孩子和婆婆一起搭公車出門,姐姐是小學二年級,兒子才大班,姐姐一上車坐到靠窗的位置,兒子馬上說:「我也要坐窗戶邊。」我心想:「又來了!」我故意忽略弟弟話,把頭轉開,但是他越說越大聲,我警告他不能任性,他開始哭鬧,我問他:「你要下車嗎?我們不去玩了!」婆婆在一旁要姐姐讓位,姐姐不回應,婆婆問兒子:「前面有靠窗位子要不要去坐?」「你要吃麵包嗎?」兒子堅持要姐姐的位子,婆婆也不高興了,說:「沒有看過這麼盧的孩子!」

  我很擔心弟弟,最近在家裡,他常常這樣,每次姐姐先按電梯樓層,他也要,都要讓他按到才甘心。每晚不去洗澡,但姐姐要去洗,他就馬上說他也要洗,有時候對姐姐的東西有興趣也會直接玩起來,姐姐不高興時兩人就動手動腳。專家都說家長不要介入手足爭吵,也不要要求大讓小,我也覺這樣好。我知道婆婆只是想幫忙,但她會叨念孩子,我更煩,老實說,如果姐姐能夠多包容弟弟,我會輕鬆很多。不過我沒力氣管婆婆了。只要我故意不理兒子、瞪他、警告他,一段時間後,他會討好我、拉我的手、要我抱抱,好像每次都是這樣的循環事情才會告一段落,好累,我還能怎辦呢?

當兩個孩子的媽媽很辛苦,同時又要照顧每一個孩子的心更是讓媽媽兩難。不只孩子有情緒,媽媽和婆婆也有心情啊!這麼多的感情交會在一起,真的會讓人覺得好沉重!即便處在這樣的狀況下,也沒有鬆口要求女兒讓弟弟,這是我很佩服媽媽的地方。

  手足是禮物,爭吵更是被包裝的禮物,這讓孩子在家中自然有機會學習自我發展、與同伴相處。當孩子開始意識到「我」,這是珍貴的經驗,有時候孩子會說「我叫什麼名字、我想做什麼」。但是有時候,孩子是從模仿他人的行為來了解自己要什麼。孩子要學習「我要」之外,也要意識到「其他人也想要」,以及如何在這之間找到平衡。一個年幼的孩子,不能立即得到我想要的時候,他必須忍耐內在的衝動,這是很不舒服的感覺,很需要大人的協助,如果大人採取忽視或拒絕方式,如:我不理你、不要去了,這會讓孩子失去焦點──到底是「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失望的感覺」或是「媽生氣不要我了,害怕的感覺」? 媽媽若能明朗讓孩子知道「我喜歡你,但是我不喜歡你的哭鬧」,這樣問題會單純些。大人可以在事後孩子心情平靜些時,和孩子談談發生過的事情,找到兩個人都可以接受的方法。

對孩子這樣說說看:

一、你們兩個人都想按電梯鈕,坐公車都想坐窗邊的位子,怎麼辦?要不要輪流?可以猜拳決定,從誰開始?

二、弟弟沒得到想要東西、哭時,媽媽可溫和堅定說:「我知道你很難過,這一次輪姐姐,媽媽陪你等一下」「這是姐姐的東西,要尊重姐姐」。兒子會因失望、難過心情為被理解,情緒漸被安撫,等待能力也會漸形成。

三、關心姐姐被要求讓位給弟弟感覺,肯定她可以有自己想法;讓她知道爸媽正在努力幫弟弟能尊重家人,請姐姐一起幫忙,如請她將物品分類,分成「個人獨享」和「分享」,個人獨享的箱子要收好,可以一起玩的箱子就放在較開放的地方。讓弟弟知道,要拿這些東西時,要先問她。如果弟弟還做不到時,可以生氣或告訴媽媽,但是不要動手,因為任何一個孩子受傷,媽媽會心疼。

  不同的世代對於家有不完全相同的價值觀,共同的是希望家人有好關係,但是什麼樣的行為是好、恰當的,會因應時代而不同。婆婆能要求姐姐讓弟弟,也能不強迫姐姐,還會想辦法轉移兒子的注意力,無論如何,就讓她以她的方式當奶奶吧!她會從你對待孩子的方式,還有她與孫子的互動中,漸漸地調適她的行為。

黃倫芬資深社工師   父母親成長團體(18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兒童成長團體(國小學生)  親職教育電話諮詢   【FB粉絲團頁】 支持友緣公益活動